第1052页

可能是职业原因,又可能是真的感兴趣,传教士们于大明皇军组织的水陆演习很感兴趣,魏公公出于合作的目的,也有意识的引导这些传教士对于他的皇军进行一次近距离,深刻的接触。

这把张安和陶杰两个通事累的够呛,这几日二人带着传教士不是上这艘船,就是跑那条船,再不就是到岸上实地查看。要不是魏公公许他们的出身,二人怕才没这么积极呢。

对于传教士们没有什么特别避讳的,因为当下明军的武器装备相较西洋诸国的军队,明显要落后一些,不怕这些传教士“偷师”什么。

当然,有关爆破作业,魏公公还是留了一手的,没有公开给这些传教士。倒是让海军把他老人家从京里搞来的什么火龙出水之类的玩意试了几个,结果传教士们看的都是摇头,认为这些东西花而不实。

对此,魏公公倒没说什么,花而不实是不假,可架不住东西多啊。

花大价钱买来的,冤大头公公也当了,总不能把这些玩意扔掉吧。赶明出了海,找个机会,当礼花放也行啊。

根据事先在扬州的约定及双方随后的洽谈,传教士们随魏公公到吴淞口后,魏公公便将出资选地为他们修建一所教堂,而出于回报,传教士们将利用他们的人脉和影响力为魏公公从澳门购买一批火器,并雇佣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军事教官。

这件事,公公是很看重的。

因为回到特区后,公公就要着手建立江南制造总局,那么势必就需要很多的技术人才,单靠公公自身的储备肯定是不够的,西洋火炮和火器的技术人才的输入就十分重要的了。

“交流”二字,是公公时不时就会跟传教士们强调的。他希望这个词语能够减少军事方面的影响。

部下们不是没有人对公公捧着洋和尚有意见的,可公公认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供着这些洋和尚,合作的事情便不好办。要知道,除了武器装备需要洋和尚们帮忙,海上贸易这块也需要他们撮合,另外,公公还想人家帮他翻译一批西洋著作呢。

总之一句话,只要这些洋和尚能给大明朝,能给魏公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公公就不介意他们传教,甚至要公公他老人家当在华耶稣会的会长都行。

船队经泰州江面时,公公于船头看泰州城时有所感悟,也有所遗憾。

赵家的事解决的还算可以,王月娥在公公亲卫的护送下回到赵家后,她那个酒鬼丈夫甚为惊愕,等公公亲卫将一封信给他看过之后,赵建元本就因酒色变得苍白脸一下就没了血色。

再之后,赵家便一切正常了。

靠着提督海事太监魏公公的虎皮,王月娥很自然的取代了其丈夫成为赵家新的掌舵人,并第一时间派人去海事特区迎回公公的遗体,此举让赵家上下都是敬重。

随着媳妇在家中的权威日重,身后靠山又硬,赵建元又如从前边缘化,他很苦闷,不甘,可一想到自己要是闹将起来,他花钱弑父的事情就会被捅出来,便是怎么也不敢轻举妄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