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页

毕竟,有明一代,北方永远是明朝重点防御和进攻的重点。相较佛郎机,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更受守边的明军喜欢。

关门军变时,良臣就在山海关上看到过几十门红夷大炮,一尊尊摆放在那,看着就吓人,沈阳城头上也有,数量也不少。

浑河之战明军之所以战败,就是因为沈阳城的这些大炮落入了清军之手,而在浑河驻扎的明军离沈阳城太近,直接处于大炮射程之内。否则,黑脸老汉这一仗就叫打回原形了。

红夷大炮于明军而言,其实是鸡肋,当下人都迷信炮越大越好,越重越好,跟后世航母没出现前大炮巨舰的思路一样,所以明朝在仿朝红夷炮时,不断将炮身加长加重,导致一门炮重达三千余斤,运输极其不便,只能用于守城。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可用于野战的轻便型火炮一直没能得到正常发展。倒是类似于轻型小炮的大杆子铳和虎蹲炮有些改进,可惜却毁于质量问题。而罪魁祸首还是钱的原因。没有足够的钱投入,生产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偷工减料,勉强应付。不打仗便罢,一打就露了馅。

“此炮射程两千尺,小魏不妨买上一些,待出海时置于船上,怎也比那倭奴火铳打的远。老话说的好,一寸长一寸强嘛。”

陆太监其实对海战并不了解,所知道的海上贼寇也只是固有的倭奴印象,可知道火炮肯定比火铳打的远,很是热情的向良臣推销起来。

他也是好心,小魏花了钱,买了比火铳好的佛郎机炮,出海发了财,就有更多钱向他兵仗局定制各式军械,是两赢的事情。

火炮,良臣当然是想买的。

佛郎机的射程两千尺,折算开来就是六百多米,一里多地,当下火铳的射程最长不过一百多米,等于可以在敌人射程之外开火,形成火力压制,不管是海战还是陆战,都是好处多多。

问题是,他眼前的这些佛郎机可没得到太监们的精心保养,不但生铜锈,炮架看着也快烂了,有些直接就是散了架。

这种老爷炮,他买回去有什么用,难道把炮化了铸铜钱、铜像不成?

更重要的是,买回去他也不会放啊。

炮手,工匠,没有一支配套的队伍,光有炮有什么用。

良臣不想再花钱了,刚才那批东西要了一万多两了,还不提要到南镇买火铳,火药局买药子,招兵买马的钱,开销真的是很大的,他必须省着点用。

没法子,西洋各国开海那都是举国之力,到他小魏公公这头,却是以一人之力而为。换言之,他现在就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世界。

不可谓不劳苦,不可谓不凄凉啊。

想了又想,他决定不要这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