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页

“倭兵不过降兵,如何为善战,又为我大明死战?”田刚有疑问。

原因是什么,其实不需要解释。那些投降的日本兵明白,他们这一生也不可能回到家乡去,所以不如死心塌地的留在明朝,跟着和他们家乡大名差不多的将军干。干好了升官发财,在明朝娶妻生子,成为真正的汉人。干不好,反正这条命也早就不是他们的了。

“起初,朝鲜人深恨倭兵,见我天将收容倭兵,常斥责。至后期,却也有样学样。他们将降倭都安置在朝鲜北部,防卫经常袭拢他们的女真人。我闻这些降倭对朝鲜倒也忠心,作战十分有成效,以至朝鲜国内有破虏,非降倭不可的说法。”郑铎道。

“降倭是堪用,但眼下,我去哪里找这些降倭?”良臣不关心降倭其他事,他只关心这些人在辽东有多少,又在何处。

郑铎道:“舍人莫急,我部下有个叫大岛的,便是降倭出身。他与辽东各地的降倭一直有联系,若舍人可以给这些降倭一些自由,我敢保证这些降倭必定为舍人卖命。”

良臣正听着,忙打断郑铎:“你等等,你是说这些降倭如今被关押着?”

郑铎点了点头:“也非被关,只是在矿里。”

第0226章 舍人的白牌再用用

辽东明军,每卫即有一铁场,铁场大多位于邻近铁矿山。

不过因为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铁矿,或者说有,暂时没能发现。所以有的卫不得不采取“飞地”形式,在其它卫所内设立自己的铁场。

长宁堡铁场便是海州卫的“飞地”,其归定辽左卫管。

每处铁场,都常年驻有炒铁军士,大致每场有六十人。这六十名军士主要就是负责铁场的安全,以及生产出的铁矿和兵器保管。因此,这些炒铁军士大多是各卫的老弱病残。

一般,一处铁场规模稍大些的,都会雇佣矿工数百人,而较小的铁场,矿工一般不会超过百人。长宁堡这处铁场是嘉靖年间设立的,铁矿资源很丰富。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辽东矿监高淮想将此处铁场吞下,结果没能如愿,为此和李成梁曾大吵过一次。

只是,和其它地方铁场雇佣的矿工都是汉人不同,长宁堡铁场的矿工是倭人。这些倭人都是十多年前明军得胜班师时,从朝鲜带回的,大约有七百多人。十多年下来,如今只剩不到四百人。

刚开始时,这些倭人连汉话都不会说,什么都要靠汉人通事,现在,这些倭人却是大多数都能会说些汉话了。

当年,明军从朝鲜带回很多倭兵俘虏,前后两次出征带回的降倭人数恐怕近万。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降倭在明朝境内居心叵测,为害一方,万历皇帝特意下旨命令整编。整编的结果就是至少一半降倭被安置在九边重地,抵御北虏。余下这一半,运气好的被刘綎带到西南,余下的尽数在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