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在徐光启他们几个全部上位之后,这种心思估计就压不住了。

这种心思自然不是为了他们自己,到了他们这个地步自然不可能不知道革新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可能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但是为了这个国家,他们依然还愿意这么做,朱由校的心里也是有些感动。

忠诚之士,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的。

只不过徐光启沈庭筠这些人不是空谈理想主义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

在进入朝堂之后,徐光启他们就发现了他们势单力孤。虽然陛下重用了他们三个人,但是他们还是没有太多的实力去推行他们的想法和政策,那么索性就需要拉一些人了。

朝中的大臣要拉拢,那么站在一边看热闹的勋贵和勋戚也要拉拢,但是又不能做得太明显。

如果做得太明显了,会让人觉得丧失了文官的气节;和勋贵勾结在一起,同时也会让陛下觉得自己这些人结党营私,居然勾结到那边去了。

这样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所以沈庭筠采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把勋贵勋戚的子弟弄到皇帝的书院里边来读书。

自己也不会去和他们勾连什么,只要他们在学院里面读书,接受了自己这边的学说和想法,那么他们就是自己人。

没有必要用利益勾连在一起,大家可以用理想勾连在一起。

对于沈庭筠的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朱由校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干得漂亮!

无论前边提到的皇家奖学金,还是后面的这些东西,沈庭筠可以说设想的面面俱到,怪不得整个人如此的疲惫。

而且朱由校也觉得这应该不是沈庭筠一个人弄出来的,应该是徐光启他们几个一起弄出来的。

其中关于预算和财政的那一部分就应该是李之藻怎么弄的,关于科目设置的就应该是徐光启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