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间有意义值得拿来说一说的,也就是对赤峰郡等地的团结、把刘豹这些家伙都召集到一起喝个酒,恩威并施。让那些新归附、新产生大汉民族认同的牧民部族,系统见识大汉的威仪。

六七月份期间,是马超在主持。刘备在河套阴山等地也算是第一次见到了东西绵延两千里的大草原,从头走到尾,不过很快就腻了,除了打猎射雕,或者大规模围猎兽群,别的没什么好玩的。

只有在六月底、离开大草原路过银川郡的时候,刘备惊喜了一番,他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塞上江南的景色。

明明周遭都是西北干旱荒凉之地,银川郡居然有大片的湖泊和绿洲,连屯田区种的农作物都是跟江南无异,是种水稻的。

哪怕已经锦衣玉食多年,刘备还是忍不住留在银川郡稍微多吃了几天羊肉拉面,缓解之前在大草原上巡游积累的疲惫。

七月份,本该是夏季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刘备的队伍却通过武威,一路向西,超过了一开始规划的预期路线,竟然沿着河西走廊一直到达了敦煌郡,

刘备还亲自登临了玉门关,在那儿驻留近一个月,还接见了所有内附的西域小国、部落首领,外加挑选视察了一部分往来的外国商旅。

一路上,刘备见到了“兰台兰州分台”,也就是十几年前李素和诸葛亮最早搞“帕提亚和罗马翻译运动”时,在当地设立的图书馆,最初还是徐庶督造的。

有些东西,亲眼见到了,才会觉得震撼。尤其是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放在雒阳的兰台本台,刘备根本不会珍惜,也没有直观印象去思考“哪些是兰台本身就在的著作,哪些是外面舶来的”。

到了西域之后,这里的兰台分台专门储存舶来著作,看起来就很壮观了,让人有一种开眼看世界的冲动。

刘备如今年老,平时读书越来越少了,这次居然又特地拿了一批,路上车队行进时可以在车上一边赶路一边读。每有日常见闻所得,就让人想办法找找看跟书里的国家文化相似的外国人,来面谈询问、让那些使者讲解风土人情。

刘备本来也没期望能轻易搞定这事儿,只是随口一说。但结果也让他非常满意,因为如今凉州的陆上贸易显然还是比较丰富的,不管要找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找到。

这个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水平,显然已经远超历史同期,甚至达到了后世唐朝西与贸易巅峰期的水平。

刘备召见外国商旅的过程中,也恰巧得到了不少重要的军国机要消息——虽然,跟大汉关系不大,只能说是“很重要的国际新闻”。

因为七月底的时候,西边又来了一大波逃难的贵族商旅,甚至比六年前罗马人老皇帝塞维鲁驾崩、新皇帝卡拉卡拉上位时、消灭附庸亚美尼亚动静更大。

以至于不仅刘备好奇,连随行的李素和诸葛亮都有些好奇,通过多方整理,最后才了解了眼下西边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