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听了这个建议,也是大喜称善,同时稍微仔细想了想,也是忍不住苦笑——原因无他,主要是大汉搞的科举制度,相比于原本时空的早期科举,录取规模实在是大得多了,皇帝要亲自殿试询问鼓励每一个录取人员,那工作量也就大了很多。

毕竟,原本历史上的科举,录取出来都是县级的官员。但现在刘备和李素搞的科举,连“县分局”那些官员,都要考试录取了。

天下一千多个县,基层官员能上万,哪怕每十年、二十年轮流换一次血,皇帝到了大比之年,也得亲自召见少则五百人、多则上千人来谈话、赐宴。

哪怕每个新官说三句话,那就是三千句,皇帝也累啊。哪怕不过脑子,说三千句“爱卿辛苦了”,那也会口干舌燥的好不好。

刘备已经开始担心,将来他的子孙有没有这个精力来如此勤政,每次考试之年都做好跟下面的人聊三千句天的心理准备。

要是精力不济或者遇到怠惰的昏君,估计得想办法群发了。

第038章 进两步退一步

刘备和李素的君臣夜宴叙旧,一直持续到半夜,李素才起身告退。

第二天,刘备整理了一下思路,把昨晚聊的三方面收获,大致分了个优先级:

关于如何封圣、如何梳理皇帝与儒家的关系,那事儿可以马上着手。

比如“不许生前封圣”和“应该在科举中加入殿试这一皇帝亲自面试环节”这两些措施,很快就可以敲定、成法,了却一桩心事。

李素的另外一些建议,是慢药慢疗效的长远之计,眼下也找不到实施的抓手。只能是先想想,然后就暂时搁置、不去操心。

聊到的三类收获梳理了一下,两类都去掉了,最后就剩下未来几年可以努力的务实部分:

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尚未完成的变法,尽量具体推进。

如何把大汉依然面临的外患,尽量解决干净,并且彻底完成对大汉疆域认同的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