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哪怕是现在这个时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应,晒盐之法那也是诸葛亮在实践,但此前几年也没听说彻底成功。

毕竟晒盐要解决渗漏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拿着薄石板的水槽来晒,要不就是为了防止晒太久遇到下雨,得晒煮结合。

从煮盐到晒盐的研发,并不是一拍脑门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迭代改良的过程。

整个生产环节中对燃料的依赖度,也是从“100依靠燃料的热力蒸发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缓缓下降的。

此时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湿多雨的句章地区,都看到了局部的小规模完全晒制海盐的盐场,当然是颇为惊讶的。

跟诸葛亮聊起之后,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术——不过这种新技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推广,对选址的要求极高,没法大规模复制。

倒是在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东海郡、广陵郡,已经成熟了,有数百里的海岸线都可以围垦为晒盐田,一点燃料烧煮的步骤都不需要。

李素听了,也是释然,欣喜之余,相信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谱的办法。

因为李素知道,华夏土地上,最适合晒制海盐的,确实就是后世苏北的海岸区,以及渤海湾靠近津门的一小段。那些地方有较长的长日照干燥天气,滩涂质地也合适。而且近海水深特别浅,很适合往外围海堰形成新的土地。

后世苏北的“盐城”,这个地名就是有晒盐而得的。

李素感慨道:“做得好啊,阿亮,有此一项,大汉产盐必然又能有一轮暴涨,家国两利。不过你这两年,怎么会在这上面如此专注琢磨呢?如今大汉缺乏的新奇器用,科不仅仅在产盐。

天下战乱之后,如今人丁户口才勉强涨回三千万人,之前的井盐、池盐,便够关西百姓所用了。甚至荆楚之地都能用益州井盐、河洛之地都能用安邑池盐。

海盐只要供给青冀幽并兖徐扬七州,之前的产量也远远够了,增产只会让盐价暴跌,或者官府还是得控制供应量。”

一种总需求稳定的东西,突然增产,也是不可能带来财富、产业或者财政收入的暴涨的,这是经济规律。

诸葛亮得意解释:“其实也没花多少精力,也没耽误别的事儿。何况,不是马上就要去扶桑了么。弟子也想过了,扶桑之地,物产不明,恩师也说过,要长治久安,必须让当地与中原建立起互通有无的依赖。

所以为今之计,最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改良海船,让跨海运输日用之物的本钱,能足够低廉到让商人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就是要给扶桑找一些可以源源不断卖到中原,还有销路的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