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豫便用他们的实战经验来解说举例:“将军您抵达之前,我军在骠骑将军率领下,也攻破迫降过十余处汉江南岸的烽火台堡垒,那些容易打的都被骠骑将军顺手拿下了,所以留给太史将军您的就难啃一些。

某曾进入过几座攻下来的烽火台堡垒看过,果然印证了战前的猜想,这些蛮夷修堡垒,都是用的扶余以巨木为筋骨之法,中实夯土。

故而极为厚重坚固,可不能以中原的夯土埋木桩式的营垒视之。而且此物造价低廉,建设快速,故而可以广筑堡垒,比中原更为俭省。”

太史慈听了这个简略的概述,还有些似懂非懂,只是不得不相信敌人在防御死守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田豫也觉得这样讲解效果不好,就邀请太史慈去一座赵云之前拿下的烽火台堡垒实地看一下。

太史慈一行策马出营,来到汉江之滨,田豫带着他们登上一座被半拆卸研究的陷落堡垒,太史慈这才看得分明。

原来,扶余人筑造木质堡垒,是拿粗大坚实的圆木,一部分沿着墙体长度排布用的木头就不砍,另一部分沿着墙体厚度方向排的,就砍成八尺长的段子。

两者先搭成“井”字形的交叉长方格——嗯,说“井”字形还有点过了,因为四周露出的部分没那么长,确切地说应该是介于“井”字和“口”字之间。

第一层两根横放的、上面一层就两根纵放,第三层再是两根横放……然后搭到足够高,就疯狂往框子里填土,一直到填满为止。

木头和木头搭接的位置,为了确保稳固,所以稍稍拿木锛刨平一点,好让两个平面的部分搭在一起。

当然,这样的搭建,还是会在每层纵横木头之间留出比较大的缝隙,夯土填进去压实的过程,会有很多土从木框缝里漏出来,但施工的人也不管,继续往下塞,塞到彻底夯实为止。

这样筑出来的堡垒,墙体还是会呈现一定的坡度,跟重力坝一样,下面被漏出来的土堆得更宽,上面窄一点,还是比较容易被沿着墙爬上去的,但结实绝对结实。

毕竟墙体有八尺厚甚至一丈后,中间的木框子等于是起到了钢筋笼一样的效果,投石车都不太容易砸毁。

也亏得太史慈不是穿越者,所以他只是觉得这玩意儿精妙,没看出别的端倪来。

而要是让李素今天亲自来检阅,看到这种扶余人的原始堡垒,他肯定会诧异——这货怎么跟一千年后,罗斯人征服西伯利亚时修的克里姆林那么像?

殊不知,历史上罗斯人就是从东北渔猎民族那儿扩散过去的技术,发展出征服寒温带原始森林所需的堡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