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仇台眼看赵云就要杀到自己面前,左右亲卫全部在阻挡之下纷纷被成批屠戮,不得不开始退却。

其实,尉仇台确实是可以退却的,他一开始不甘心退却,也是怕部队觉得主帅溃败,反而导致己方军心瓦解。

果不其然,尉仇台的大旗开始后退后,仗着轻骑兵的速度优势,赵云还真追不上疯狂逃命的尉仇台。

但原本被尉仇台交代了要“各自为战、包围袭扰”赵云的扶余、三韩骑兵其余各部,也出现了动摇。他们根本无法坚定执行尉仇台的战前交代。

无数基层将领心中开始琢磨:主帅的中军大旗退了!旗阵乱了!我军是不是败了!咱这些人还要继续死磕么?看上去射了那么多箭矢,也没射死对面几个人马俱有铁甲的怪物!

这就是早期东北渔猎民族,和后来蒙古人那种围猎战术最大的区别。

后来的蒙古人之所以尤其强,骑射技艺还是一方面,关键是蒙古人的指挥系统,可以做到几路大军分进合击时、可以做到真正的“扁平化管理”,互不统属自行指挥、见机行事。

而扶余人还做不到。

扶余人有一个王,而这个王是不能死的,王如果败退了,全军士气也会崩。王一开始交代的作战计划,也没人会继续执行。

这跟蒙古人的“西征的时候速不台和拔都互相不怕对方那一路的主帅死了,反正不管友军主帅死不死,我都打自己的。友军主帅败退了,我的士气也不降”。

做到没有任何一个会被敌人“攻我之所必救”的点,才能做到任何一个点被机动性更弱的敌人盯住咬死了突击,都能放心大胆不怕丢脸地直接撤,想怎么撤怎么撤,还不影响其他各部的追击和士气。

所以,尉仇台期望的“我被赵云追着逃,其他没被赵云追的友军可以咬住赵云的后军持续对赵云输出”的场景,就因为扶余人有一个必须救的王,而没法实现。

有首,就会怕斩首行动。

没有首,才无首可斩,能跟细菌病毒阿米巴一样黏死敌人。

尉仇台苦苦争取到的把赵云重重包围的机会,就因为他自己撑不住不得不逃亡,彻底葬送掉了。

追在赵云后面尾随射箭的扶余骑兵,渐渐因为恐慌己方的王已死、不知中军主阵的情况,变得惶恐怠惰、裹足不前、追着追着就掉头转向、或者往两旁散开,越走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