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捞点仗打就生锈了!

赵云观察完对面的敌情,心生一个想法:“抵达江北已有两日,我军如今已经在北岸搜罗到多少民船了?可供多少士卒渡河?”

魏延并不管这事儿,所以是负责军需后勤的田豫负责回答:“禀将军,约有内河民船近百艘,每趟可运千骑过河。我军总计五千之数,如坚持渡河,要五趟往返,再算上整队集结、装船卸载,至少耗时半日以上。”

赵云眼神一亮:“那也不错了,这公孙康着实短视,居然坚壁清野之下,连北岸民船都没有好好烧毁搜集,让我们找到那么多船。如此无能之辈,不打一场岂不是太对不起朝廷的军需耗费。”

田豫一开始也不理解公孙康为什么这么傻,被赵云点评之后,他才想起一种可能性,答道:

“将军,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毕竟咱是来执行虚张声势的疑兵之计,公孙康如此龟缩,那显然是中了这疑兵之计了,以为我军势大。

既然如此,他依然以为将军麾下有骑兵数万,何况太史慈将军也是数日后可到,所以不管他是否搜罗仔细北岸的民船,到时候都不能阻挡将军渡江,他也就懒得费这个事儿了。

搜得不仔细、留下可以渡过千人的小船,他定然觉得我军也用不上,毕竟我军真要是几万人的话,怎么会指望这点船反复渡河几十趟呢?那不是给南岸的敌军破绽半渡而击么?”

赵云听了这波分析,终于眼前一亮,想到自己该如何做了。

确实,如果他有三四万骑兵的话,一次性渡河一千骑过去,最多操作两三次,南岸的守军就已经反应过来、并且从各个方向集结过来反扑,把刚刚立足未稳的汉军骑兵杀进汉江全部淹死。

那样就是一个主动白给的添油战术、把大部队一点点上去送。

但问题是,赵云没有三四万骑兵,他就五千人。而且他不觉得自己需要三四万人,才敢跟公孙康野战。

公孙康久离中原,根本不知道过去十几年中原诸侯混战有多惨烈、军事科技装备升级有多快、死人堆里杀出来的精兵有多悍勇。

只要赵云选出三千铁骑成功渡江、在南岸站稳脚跟,公孙康敢来“半渡而击”寻求野战、先把赵云的先锋吞掉……

那简直求之不得!

“很好!国让,你这番分析,倒是提醒了我。一会儿立刻集结铁骑,以现有民船渡过汉江,勾引公孙康来歼灭我军先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