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想了想:“这次的事儿,我上书请陛下先削我两个县封地,就当请罪吧。奏表里我不会明说的,但相信朝中明眼人不少。看到这个请减封的表章后,荀公达应该会私下里提醒陛下的。”

诸葛亮一愣,也是暗叹恩师不想求人,居然这么直接粗暴。

李素这个时候确实不好直接跟刘备建议任何处置国策,但他如果是请求减封认错,那还是很合适的,毕竟显得态度好。而通过这样的表表达一些暗示,刘备身边自然有公卿看得明白。

他们也知道,丞相所受的信任,是不可能被根本动摇的,哪怕激起一次小叛乱,也就是反省一两年而已,最后不还是言听计从。

可以说李素如今的地位,哪怕遇到未知事件踩个坑,稍稍拿出一丁点封地退一步,那力度也绝对比历史上诸葛亮从街亭败退要轻。诸葛亮街亭回来后自贬,不也是第二年就完全恢复原职了。

李素就按照这么办了,不过十天,他的奏表也从会稽快马送到了雒阳。

……

身在雒阳的刘备,最初听说青、兖地区有三个郡,因为强行核查土地户口、组织移民,最后居然引发叛乱了,也是非常震惊的。

毫不意外,哪怕李素在刘备那儿的受信任程度从未动摇,但总有幸进之人想投机,揣摩着能不能帮陛下分忧来快速升迁,所以照例弹劾了李素的问题。

认为他过于操切,才激起了这一切。

对于这种说法,刘备当然嗤之以鼻,搭理都没搭理。不过毕竟是发生了叛乱,百官有反省上奏的,也不好处罚,刘备就仅仅是把表章扣下没有回复。

但随后几天,甚嚣尘上的后续发展也不少,而且关键是这事儿李素确实做得有点瓜田李下——

有些人开始传言,丞相往扬州移民开发南方,不仅有为国之心,还有趁机充实自己的封地会稽郡的企图,是贪图长远的食邑租税。

这个就比较难处理了,刘备只好继续和稀泥。

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素的请求减封以撇清嫌疑的奏表到了,刘备看完之后,没有传示太多人,只是把三公喊到宫里私下询问了一下。

尚书令荀攸看完之后,已经看出李素反客为主的意图了,他也不想得罪李素,也不想被刘备视为李素一党,就选择了一个比较中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