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高度显然会长期保持地球上最高建筑的纪录。毕竟按照原本的历史,吉萨大金字塔能保持全球最高纪录五千多年,一直到1880年德国科隆大教堂完全竣工,把世界纪录刷新到158米。

现在洋山岛大灯塔已经165米以上了,科隆大教堂就算完工也没它高。

当然了,1880年代基本上是人类现代建筑工程科技井喷的时候了,那十年里全球发达国家的地标疯狂崛起。科隆大教堂的纪录才维持了九年,就被法国人的埃菲尔铁塔把世界纪录刷新到了320米,直接翻了一倍。

所以,李素这个奇观的世界纪录,最多也就撑到那些全金属钢结构高塔诞生之日(当然这个世界第一座钢质高塔未必还是埃菲尔铁塔)。

工程技术上可以解决,剩下就是资源和预算的问题,有钱就能修。

为了防止被朝廷中某些传统节俭的官员反对,李素考虑之后,准备上书刘备,将来这个项目只用扬州本地的资源和民力、财力修筑,最多加上一个同样会受益的长江口北岸的徐州广陵郡,允许他们也参一股。

参与的郡少了,资源少,大不了修慢一点。托勒密王朝集埃及民力修大灯塔,前后四十年才彻底竣工。李素修个五到十年也不算慢。

筹集的具体方式,还是按比例合股比较好,会稽郡和吴郡出大头,丹阳郡和广陵郡可以少量参股。将来的收益和回本则用收过路费分成的办法来解决。

只要每一条经过长江口或者东海该段海域的船只,都要缴纳关税,并且合并缴纳港口基建设施使用费,灯塔的成本也含在这个过路费里。

到时候凡是参股的郡,就从港务局的收费里按比例分成,反哺地方财政。而会稽郡那部分,因为是李素的封地,税赋自然也进了李素的独立府库。

李素相信大汉将来的工商业发展和“漕运走海”的潜力,港务局的基础建设投资,绝对可以靠收过路费收回来。

基建和钱都搞定之后,最后只剩个别审慎的官员,提出对诸葛亮所说的“在灯塔篝火层下方再设钟楼层”这一细节的质疑。

一方面,很多官员质疑如此巨大的铜钟能否铸造出来,就算铸造得出,会不会浪费铜太多,毕竟铜就直接能铸钱。一百万汉斤的铜那至少等于一到两亿枚五铢钱了。

就算是当年汉灵帝在位,最奢靡的时候,在西苑、毕圭苑等处造水法,每个单品耗费最多也不超过千万钱,全加起来也才那么多。

李丞相直接铸造一个大钟,就花掉相当于汉灵帝在皇家园林里那么多给排水系统的铜材,不太过分了么?

对于这个问题,李素指望的是将来能够把周瑜发现的菲律宾主岛吕宋岛的铜矿开发出来,让大汉缓解钱荒,铜也可以富裕一些,到时候拿一两亿铸个钟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