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诸葛亮一行,带着数千精锐护卫,九月二十离开的雒阳,二十三日抵达陈留郡汴梁后,李素先留下老婆孩子,又拜望岳父停留数日,探视其病情、对医官做了点指示。

一直留到十月初,李素才从汴梁继续沿着运河南下。之所以连住十天,主要是他内心也隐约有种预感: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蔡邕了,以蔡邕的健康状况,估计撑不到公孙度覆灭。

后续的南下行程,李素走的是运河,这和五年半之前下扬州时所走的路,也大不一样。

毕竟当年从司隶到扬州,主要得先走陆路到南阳,然后走淯水、汉水、长江顺流而下。现在雒阳到汴梁既可以走虎牢关,也可以从孟津走黄河水路顺流而下。

后续汴梁转入鸿沟之后,再随机应变、在汝颍之间切换也非常便利。这完全要得益于刘曹决战之前、诸葛亮建议刘备在大军相持时挖讨虏渠,改善了汝阳周边的航运。

汝颍入淮后,淝水、邗沟都可以通长江。邗沟在周泰平广陵的时候,被战时疏浚了一下,以便于运粮。

而淝水在芍陂那一段的人工河道,也被稍加疏浚过,正是最后统一决战前,李素杀曹休、曹仁那一系列战役时的举措,为的是确保粮道绝对畅通。

(注:淝水的芍陂这一段,是春秋时楚国孙叔敖修的,所以跟吴国的邗沟一样,某种意义上也算人工运河)

李素这次特地走这条路,显然是存了顺便检阅水利工程效果的心思,重温一下他和诸葛亮师徒的种田成就。

他们的一举一措,都是利传后世的,不仅仅是为了一时的统一战争军事需要!仗打完了,百姓还能长远受益。

鸿沟、汝颍、淮河、淝水,一路走了一千多里水路,由黄河到长江,花费还不到十天,基本上相当于后世隋炀帝修的通济渠加邗沟全程了。

十月十五这天,渡江在即,扬州布政使顾雍提前得讯,亲自到丹阳郡长江边的牛渚迎接,给丞相接风。

顾雍也清楚,李素来了之后,他这个扬州布政使,很快要调回中枢,补上一段九部尚书的履历,便于将来升任三公。

要做三公,怎么着也该确保既管过至少一整个州的政务,又管过中枢的部,这样才不会眼高手低。

主政地方,补足的是一个官员接地气的能力。主政朝廷各部,补的是官员看问题的全局眼光。既接地气又有全局眼光,上去后就不容易误国。

顾雍知道李素生性奢靡,所以接待上费尽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