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素提前心里有了数,也知道诸葛亮这一手安排能如何充分发挥利用。

同时,李素也结合了豫州那边曹军增调的情况、曹操对各个战区的态度,及时判断出了曹军如今各防区兵力的大致实力。

……

五月二十,长江南岸的芜湖港。

大汉丞相李素,已经抵达扬州大半个月,这段时间他一直在调度军需、整顿配置兵马战船、侦察敌情、安排谍间,为北伐做准备。如今,总算到了要全面进攻的日子了。

八万扬州驻军的北上,非同小可,准备工作自然也是千头万绪,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准备,也是完全正常的。

尤其扬州驻军这次按计划要兵分两路,东路由京口攻广陵,西路由芜湖攻濡须口,这两处出击阵地之间,相隔三百余里(按长江航程来算,不是直线距离),配合协调当然颇有难度。

幸亏李素不用亲自操心这些琐碎的事情,就算没有诸葛亮在身边,至少还有一些内政统筹方面颇有才干的能吏干臣为他服务,整个过程也就丝毫没有出乱子。

这个过程中,做事最多的要数前些年衣锦还乡的扬州布政使顾雍。

李素当初平了孙家之后,就离开了扬州回朝了,整整近三年没有再踏足过扬州。

这次五月初才刚刚故地重游,视察了从柴桑到秣陵的各大城市,摸底了一下本地的治理情况。

还真别说,所到之处,所见所闻,都让李素颇觉耳目一新。

扬州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才脱离战乱不满三周年的地方(三年前的秋天打完仗的,今年才仲夏五月),主要城市都已经生机勃勃,百业繁荣。

百姓耕作生产也非常有序,人尽其力,有足够自耕田地的百姓,全部积极力田。

因为江南没有麦作区,粮田全是稻作区,在顾雍的劝农推广下,双季稻的普及几乎已经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

之前孙家治理时期,虽然也知道这是好东西,会增加产量,但无奈行政能力不够强,而且没法管束山越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顾雍来了之后,能进一步推广,让山越农民都知道要种双季稻,着实有些手腕,至少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