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地区的战争潜力还在,重新抓二十万壮丁倒是不算太难。

毕竟战争机器的维持,在确保武器后,剩下最关键的指标是“兵民比”,比如二十五个平民(含老弱妇孺)供一个兵。

当初有关东六州的时候,承受上限是供养六十万,丢了幽州、冀州微残后只供五十万,很合理。

不过,兵源的素质问题就很凸显了。曹操拉来二十万壮丁,到正式交战的时候,普遍才三到六个月服役期,配的武器还是低耐久的旧货和新造的粗制滥造简化版,战斗力显然堪忧。

也就在守城战和相持守营守防线的时候,这些士兵的战斗素质低下问题能得到一定的掩盖。毕竟列阵捅长矛和用弩放箭这种事儿没什么技术含量,守城丢滚木礌石就更不用技战术水平了。

新兵最大的问题只是士气低下,纪律不严,遇到硬战容易崩溃逃亡。

而曹操剩下的三十万老兵,构成也不能说是完全可靠。

那三十万人里,拥有五六年以上参军经验的,大约占一半。这些士兵是六年前刘协还活着的时候,袁绍跟曹操打官渡之战时,双方扩军了一波(195年),活下来的士兵留用到现在。

还有一半十五万人,服役经历则在三四年之间,主要是袁术弑君之后、袁绍曹操进攻袁术把他的地盘都瓜分了。这部分部队就是那时候扩军的(197年)。

十五万195年的老兵,十五万197年的老兵,还有二十万200年底甚至201年初的新兵蛋子。

这样一个部队构成,面对刘备的泰山压顶,到底能发挥出多少抵抗力,谁也心里没底。

刘备那边号称六十余万,据说也有二十万新兵,是高顺近年来训练的。但那些士兵一半有三年服役期,另一半也有两年服役期,比曹操几个月的新兵可强太多了。

三年服役期那批,参加过平定吴越地区之战,还参加过昆阳之战。两年服役期那批倒是没赶上平江东,但也参加过昆阳之战。所以严格来说那也不算很新的兵,都是打过一两场大胜的战役的。

更何况,刘备的士兵就算是最短两年服役期的,那也只是时间短训练少,武器装备方面却绝对不含糊,跟老兵一样配置待遇。

刘备阵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光是一个益州,就每年扩充到近千吨的钢铁产量,八州之地全加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吨钢铁年产。

这个数字,是曹操关东五州总共才五六百吨钢产量的四倍。也已经超越了历史上隋唐时的钢产量最高峰、达到北宋巅峰期的三分之二(唐贞观永徽年间钢产1600吨,开元时期大约2000多吨,北宋熙宁时期达到巅峰,年产35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