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米价贵了种菜的农民亏,菜价贵了城里的工商业市民亏,一定要调控得很稳,必要的时候动用政府储备和指导价政策。

一时之间,长安朝廷的其他内政事务倒是显得没那么急切了。雒阳那边的民政也再次繁忙起来。

好在诸葛瑾在长安,诸葛亮在雒阳。这俩兄弟民政水平都不错,把两京这几个如今国内少数的“城市周边两百里内农民都种菜不种粮”的大都市物价调控得很好。

(成都也有如此规划,但成都的商业自发组织力强很多,奸商早年都被打击了,都还记得刘巴的护盘铁拳,所以不敢嚣张。市场会自行调控,不太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除了诸葛兄弟等人的努力,甄家这些具体经营者的自律,也对市场的平稳有颇大贡献。

整个过程中,李素在外人看来倒是没做什么工作。他这个丞相似乎当得很轻松,觉得什么都是小事,丢给下面的人自行裁定。

但只有刘备和李素自己知道,他在暗地里忙那些修饰史料的校定工作,那才是正统塑造的大事,值得丞相亲自过目。

……

刘备在二月下旬的一天,视察了相关工作之后,想起那天跟李素聊起的要设置内库卿的事儿,见甄俨、甄尧办事都还妥当勤谨,关键是已经很有钱了,也不太贪心。

就趁着这个机会,正式任命了甄俨为内库侍郎,甄尧为郎中,兄弟俩分管皇室内帑在两京地区的使用收支调度。

至于正卿或者说尚书的位置,暂时空缺着。毕竟甄家兄弟太年轻,资历不够,而且刘备也是要讲究制衡的,以后可以用别的外戚来平衡互相监督。

考虑到外戚和外戚之间多多少少有竞争关系,互相放水沆瀣一气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如果是糜竺重新入朝,当一个尚书当然是绰绰有余。糜竺不来的话,那就在吴家找个比吴懿吴班地位更低一些、但是懂点数学的亲戚来管。

让外戚管皇帝的皇室私财,这也很合理,就相当于让老婆管工资卡嘛。还能更好地切割外戚在其他方面的权力,内外分明,渐渐过渡消弭掉东汉以来外戚专权的问题。

刘备把这两项政府部门设置和具体人事任命的意思,递交朝议讨论的时候,众臣都没有异议,全部觉得皇帝的思路很对,外戚管皇室私财没有问题,一致通过。

通过了这项旨意后,刘备回忆起上个月跟李素商讨的一部分措施,有些一直不成熟也没实施,觉得现在可以趁热打铁推行一下。

他就顺带在朝议上提出要给韩信、窦宪等人平反,以及要奉祀屈原等事,另外就是希望朝臣都学习一下丞相和太傅主持新修的《史记索隐》,和蔡琰修订后的新版《汉纪》,领会文件精神,掌握重点修改的历史定性部分,也理解下华夏对整合四夷的正统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