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这些人被乱世毒打得还不够彻底,没有经历百年以上的大分裂时期——

其实,别说是后世的南北朝了,哪怕只是往前看、看更古代的时候,换一些春秋战国的精英士大夫,哪个不是觉得普遍征兵、有田有自由民权利就该当兵、是天经地义的?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持续百年以上的大分裂、大军事对抗,“把百姓持续压得连猪狗都不如,这时候再有统治者出来给百姓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他们便心悦诚服”。

乱世的苦吃多了,跨越几代人的吃,就不觉得这种苦是苦了,反而觉得是应该的,生来如此,普遍无偿兵役制接受度也就高了。

刚刚由治入乱,大分裂大战乱的持续时间都不足以久到一代人的整体寿命,百姓当然会觉得普遍无偿兵役是压榨。

虽然汉末从黄巾之乱开始就全国性连续战争,但到现在也才十五年,还不足以普遍消除全国人民对和平统一年代的美好记忆。

朝堂上纷纷攘攘的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帮助李素和刘备——主要是十六日那场大朝议之后,袁绍中风偏瘫的消息,也终于传到了关西。

或许有人会奇怪:袁绍中风,对于刘备的关西朝廷而言,当然是好事,但具体到帮助刘备促进变法的问题上,又能有多大价值呢?

事实上,仅仅是袁绍瘫了,这个消息本身,当然无法帮助变法。

但这条消息背后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却有可以利用的点。

这就要从这个消息的传播渠道来说了——

消息是十一月十八到长安的,当时距离袁绍中风已经过去二十八天了。即使隔了那么久,消息依然不是从上党与河内前线传过来的,而是从颍川郡往雒阳、宛城扩散传过来的。

或许有人会诧异:为什么情报和消息的流传,不是走最短路径呢?要往南绕一个大圈子才传得出来呢?

这显然是因为,袁绍中风之后,袁营的嫡系势力对于保密工作非常重视。上党与河内前线,目前是严格的敌对对峙状态,边境封锁严密,没有商旅流动,情报封锁重视力度也比较大,所以迟迟没有传出来。

反而是邺城往关东朝廷阵营腹地传播小道消息的渠道,虽然也有把控,但没那么严格,所以渐渐扩散了。

然后,消息传到了曹操的辖区,曹操才没义务为袁绍那么坚决地保守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