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是正常的吧,谁让司空虽然挂名督师、奉辞于外、掌握南方四五州之地,可他事实上还‘托名司空,实为汉相’。身不在中枢,而最大的朝廷大事还要跟他商量,这圣眷远非钟司徒荀令君可比了。

陛下践祚之初,册封的三公卿相名单,终究是不能代表陛下心中真正的信赖程度强弱,有些不过是看在对方在先帝时就已身居高位、朝中资历深远,才继续摆在高位上过渡一下。或许不用两三年,陛下早年相交于患难的年轻幕僚,都要大大提拔一波了。”

还别说,黄权因为这次刘备对李素表现出的特别信任,再次领悟到了朝政人事方面的一些风向。

在官场上,从来不是谁的官位高谁就圣眷重的,尤其桓灵以来,卖官导致的高位筹勋虚职都泛滥了,威信大降。

刘备称帝时的公卿名单,当然也是一个妥协历史遗留问题的产物,并且对“年功资历”这个考量因素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鲁肃、诸葛瑾这种跟随刘备很早、但跟随时太年轻的文官,如今都没有到九卿之位,还在地方州当布政使。

但刘备称帝九个月了,黄权已经看出来,对鲁肃的信赖是绝对不在钟繇之下的,跟荀攸也可以一拼(主要是荀攸智商也不错,给刘备出了不少主意,钟繇只是内政人事之才为主)

诸葛瑾次一些,但刘备对他的信任也不比钟繇差多少,绝对在目前九卿中一半人以上,倒是法正这个“刑部侍郎”,虽然是九部的副职,信赖度跟诸葛瑾伯仲之间。

鲁肃法正诸葛瑾升官慢,关键是年轻、在原先灵帝和献帝朝时的官方身份相对低微,当时只是在刘备的私人幕府里受信任,不能拿到台面上讲。

而当私人幕府向朝廷转变的过程中,对朝廷旧体面的兼容就得慎重考虑,让出很多高位。类似于历史上曹操掌握朝廷时,一开始他真正的心腹最高位的也就荀彧是尚书令,其他官职都不行,要慢慢一年年剪除旧人元老。

当然刘备不存在剪除元老,因为他本来对刘协朝廷旧官的接收就不到两成,剩下八成挂名京官都跑去跟袁绍了。

而且只要是忠于汉室的大臣,跟刘备也不存在利益冲突,最多就是才干不行不值得委以重任居于高位。这些是要慢慢调整的,但绝对不是剪除,调整后该保证的待遇还是要保证。

黄权最近也算受刘备信任,这种沟通工作担任了好几次,也知道点内幕。他是见过李素上次给刘备的回奏的,知道李素也不想太跳,要卡“三十岁之前不当丞相”的时间点。

黄权心中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觉得一旦李素到了三十岁、当了丞相,那恐怕就不是李素一个人的调整那么简单了。李素拜相后的一年之内,鲁肃、诸葛瑾、法正、顾雍、诸葛亮估计都要跟着涨一波,递补上来。荀攸钟繇本来就很高位了,应该没法挪。

事实上的丞相却还要领兵在外、同时皇帝对于改革变法方面的大事儿都非听他不可,钟繇荀攸说了根本不算,朝廷的议事周期自然免不了一再拉长拖久。

毕竟李素现在没机会跟刘备当面面谈议政、说错话被质疑就能立刻改口。李素是跟刘备隔着半个月一趟的书信交流在讨论国政,一句话说错追都追不回来,刘备提出疑问的话他至少半个多月后才能追加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