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长城的话,每个点汉人的驻军总是少于草原游牧全族拧成一股拳后的战力。有了长城,我至少可以逼你在墙内侧的这个点打集结调度后的阵地战,不让游牧放风筝。

这些朴素的军事思想,到了唐宋明这些和游牧打得有来有回的时代,早就总结透彻了。诸葛亮没总结透彻,主要是因为大汉的历史上,不是跟匈奴和平和亲、休养生息种田,就是武帝时候撕破脸反推了匈奴。

汉朝被匈奴压着打的时间不久,所以这方面的战略纵深防御经验总结得不如宋明深刻。诸葛亮居然要靠跟沮授的拆招来领悟这些。

“……所以,沮授这套打法,神髓就是上述这些。当然,还有一点要注意的,那就是用了这套打法,却还在打防守战,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守势一方的兵力要多,不说远远多于进攻方,至少也不能明显少于进攻方。

换言之,传统的城池关隘防守兵法,比如《孙子》讲究的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防守坚城关隘的守军可以只有攻防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依然拖住很久。

我们现在有了杠杆式投石机快速破墙、再遇到这种长防线甬道防守作战,敌人兵力还那么少,被突破一个点就完了。

所以,沮授实则是拿了至少‘倍则分之’,甚至更多的兵,却不敢与我们战。他哪怕没有城池工事,跟我们阵地野战,也是能撑住很久的,他哪怕被破了墙,他的部队人心士气也可用,知道他们人多,破了墙不等于输。

现在想来,虽然四百多年前廉颇战秦军时,具体细节很多已不可考。但廉颇应该也是略懂此道之人,所以他才是那种率四十万赵军打防守战的典范,被王龁破了百里石防线也无所谓,因为廉颇还有第二道丹水防线,王龁杀进缺口的部队还能被廉颇击退重创。

而沮授之才,已经远在廉颇之上,他更是结合了当下我军新攻城武器的应对,拿出了与时俱进的新法对抗防守,才有今日局面。他的防线部署非常精确、纵深距离恰到好处,让我们处处骨鲠在喉。

以至于投石军虽强,进攻着进攻着就与冲锋的步军脱节了,支援不到步军,神臂弩虽强,也是深入着深入着就脱节了,支援不到第一线,才会打成这样。公衡回去,一定要把这些经验分析清楚。说不清楚的话,看看我给陛下的这封秘策。”

黄权跟诸葛亮探讨许久,最后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自己的军事策略复盘总结能力,也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同样是观摩了一场战斗,为什么孔明的收获比自己大那么多?

他怀着这样的叹服,即日启程回到了长安。

……

事实上,如果李素此时在场,也观察了沮授的防守战略、以及诸葛亮观察总结后得出的心得,恐怕也会再一次惊讶于历史的加速:

如前所述,去年冬天诸葛亮帮关羽取得的胜利,其实是“约米尼总结的拿破仑时代内线机动集结优势”。

但战后,诸葛亮甚至超前地自行反省总结出了“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毛奇时代的外线分进合击同时输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