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妙到毫巅的通讯和交通掌控力,就只能指望后勤与军情传递技术的进步,来弥补短板。此番我军有望弥补外线诸军合击的时机把控,也得仰赖我军比袁绍军更快的军情传递和后勤行军速度。

未来,要进一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就得在传信和运兵速度上多下苦功,用新技术赢得更多战略集结效率优势。”

诸葛亮洋洋洒洒写完这些心得,一边已经在揣摩,如何在后续“刘备、袁绍两大阵营都要调集二三十万大军增援前线”的情况下,让己方阵营获取更大的兵力集结堆叠效率优势。

有了颠扑不破的真理级先进战略指导思想,实际微操方面反而没那么多纠结了。

诸葛亮觉得自己跟着打了短短几个月仗,对整体战略思想的把握,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703章 战略挺近

如果只会实战参谋、不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写兵法总结,诸葛亮就不配做诸葛亮了。

但是同理,如果他只会像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那样总结兵法、但自己实际参谋打仗却一塌糊涂老是扮演战败方,那他也不配做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为诸葛亮,自然是治学要如约米尼、克劳塞维茨,实战要如项羽拿破仑、韩信毛奇,理论与实战双巅峰,才不枉为人一世。

写完《兵法·内外篇》后不久,诸葛亮一边把他的手稿给关羽参考,就像历史上约米尼把自己的手稿给拿皇参考一样,听取关羽结合自身多年经验的补充意见。

另一边,因为战局的进展,刘备阵营和袁绍阵营刚好渡过了河内之战的前期运动战阶段、要转入双方都投入十几二十万兵力的大规模相持阶段。

所以,诸葛亮刚总结出来的这些心得,也正好被用上,得到了一次实践检验的机会。

诸葛亮根据他对关羽的观察、对近期部队改用新式后勤后的机动调度效率的复盘、以及新总结出来的兵法理论,微调了后续援军的进场时间、节奏、切入位置。

说白了,诸葛亮这篇兵法的精髓,就是把“如何让己方更容易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打出敌人赶到战场的时间差、各个歼灭敌人”这个问题,彻底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论述透彻了。

从项羽韩信到拿破仑毛奇,一切对这一问题有价值的形势变化科技演进作用趋势,统统算到、有效变量全部加入考量、实现全局通盘统筹。

把这一堂堂正正的军事思想贯彻到实处,收益自然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