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挺无耻地用过这种让有仇的商人相互之间告发揭露的法子抄家,压制民间力量。

刘备一方,197年八月底九月初刚实行了第一次科举,需要一个战争状态来消化对改革的反抗。

袁绍一方,则是需要压制那些“发现袁绍居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想还政于天子刘和”的关东地区真·忠汉派。只有进入战时状态,袁绍第一个扛起关东诸侯抗击关西伪帝的大旗,那些喊着“大政奉还”的家伙才能消停,不消停就会被打成战时通敌的反贼。

别奇怪为什么袁绍明明是四世三公了,依然还有人反抗他挟天子。毕竟这种人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关东各州的人才,真正心怀汉室的不少。

历史上曹操花了十几年反复血洗杀了好几拨朝臣,赤壁之战后征孙权、征马韩、征张鲁,基本上每次军事胜利回朝之后,都要借机勾引一波内部反对者出来杀了。

萧何故事的时候杀几个,封魏公的时候杀一批,封魏王再杀一批,这才把忠于汉室的差不多搞干净了,曹丕才能顺利接班。

(注:这里澄清一点,历史上在朝廷内部搞兵变反曹操的那些人,未必都是真心忠于皇帝、毫无私心。荀彧孔融这种道德君子应该是真忠,其他相当一部分只是假借反曹操、拥护皇帝的名义来争权夺利。如果他们反曹操成功自己上台了,说不定也会继续挟君,就像曹操干掉李傕一样。这话的说清楚,免得被打上黑曹操的标签。)

袁绍的四世三公清白出身,没有赘阉遗丑的debuff,估计可以让袁绍遇到的忿忿不平者比曹操至少减一大半。袁绍在刘和称帝后也跳过了剑履上殿萧何故事,直接把剑履上殿和封郡公这两步合并一起走了。

走两步才激起历史上曹操走一步就遇到的反抗,已经很优惠了。

……

在双方都想“小打维持住战时状态、扛起本阵营大旗”的相似心态下,197年十月份的战役初期阶段,双方实在是有点像后世1939年冬天的西线战场。

没错,就是“静坐的战争”。袁绍出于道义扛旗的需要,先摇旗呐喊假装a上去,实际上主力基本上还在“置酒高会”,就跟39年的法国人一样。

而孙策当时却傻呵呵地信了盟主的姿态,就像波兰人信了法国人一样,真的a了上去,幻想着刘备因为陷入两线作战,无法给李素投入更多后备力量。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信法国的波兰总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整个十月份,袁绍号称集结三十余万大军对付刘备,实际上只有吕布、张辽的七万人驻扎太原、上党,算是在刘备侧翼前线。

还有文丑带了三万人驻守壶关、作为上党驻军的第二道防线。张郃带两万人在太行山要隘井陉,作为太原驻军的第二道防线。

文丑张郃进可以支援吕布张辽,退可以固守太行山,确保即使刘备军翻山走小路绕过并州坚城,也依然出不了太行山、威胁不到袁绍军肥饶的河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