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锤子买卖,破坏一套自己将来也要用的社会互信合作机制,这是李素最唾弃的。李素前世学谈判,但他最看不起的历史人物就是张仪,因为张仪没有技术含量,是一锤子买卖。

说话不算谁不会啊,无非是张仪看准了一个觉得“只要这个谎骗好了,以后秦就不需要再有任何外交信用了,因为天下的剩余部分加起来也斗不过秦了”的机会,来把他那次公然说话不算话的利益最大化。然后他就对于“未来的世界再也没有外交”无所谓了。

当然这些暂时扯得有点远了,现在夏口城内众将,也没人能理解李素,理解了也用不上,没必要拿出来说。

将来班师回朝,跟刘备交差的时候,倒是可以深入聊聊,顺便拉上诸葛亮一起听听,这涉及到如何在战后重建国际和社会秩序,减少社会内部互信损耗。

……

李素认可了黄忠的功劳,表次此次战役彻底结束后,一定向天子表奏进一步为黄忠升官。

黄忠如今已经有跟太史慈联手击溃孙策水军主力、射杀孙策、现在还有全歼夏口突围敌军,三项功劳等着升官封赏了。

但谁让后续还有几个郡的地盘等着快速突进圈地呢,那都是放在地上白捡的功劳,所以也不差这一两个月了,黄忠自己也不急,还想趁机多捞一点,到时候数功并赏一次性升高一点。

全军气势如虹,在李素的分配下,在这个正月下旬,展开了追亡逐北的圈地战。

太史慈是动作最快的,提前一天已经走了。黄忠和周泰,还有远道而来的赵云,都需要略微修整恢复。

所以正月二十二日开始,先轮到赵云带着两千骑兵和若干水兵,沿着长江南岸先去柴桑、然后逆赣江而上收取最远的庐陵,顺便迫降黄祖,跟黄祖谈谈条件,如果他识时务迷途知返那就最好。

赣江水流不算很大,山区落差比较高,所以水军逆流而上航行还不如骑兵沿着河岸跑快。沿途估计抵抗会比较微弱,赵云能就地筹粮,让他圈地就快一些。

正月二十三、二十四,黄忠和周泰也各自领兵数千,顺流而下分略各县。主要是因为周泰在阻截吕蒙的战斗中厮杀最惨烈、部队需要的休整最久。

李素自己没有继续前进,而是坐镇夏口,他得提防长江北岸的曹操万一忽然脑抽帮孙权出头。夏口这地方是江汉通衢,是淮南和江东去荆州绝对绕不开的一个要害。李素亲自坐镇夏口,就能镇住曹操不乱打主意。

赵云抵达柴桑的时候,柴桑城已经被太史慈包围了两天了,两人一合计,觉得眼下破柴桑城不是关键,尽量多圈地多突进跟周瑜的主力对峙才是关键。

所以太史慈把围柴桑的工作暂时交给赵云,他自己带着一万五千人继续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