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下举子考一个场,到时候某些郡的举子成绩普遍差,却要给他们名额,难免会引起考绩好、学风昌盛之郡举子的嘲讽。如果分场考,则可避免这些事儿。

等将来天下太平,或科举之法已经实施数年、反抗渐熄,再合并考场、统一试卷。如此循序渐进,可把世家大族之反抗,降到最低。”

刘备看了一眼荀攸,眼神暗示,似乎是在说荀攸这个三公,这辈子总算是坐稳了。

他出身颍川荀氏这种大世族大豪门,在这种问题上还知道纳投名状表态自己拥护皇帝、愿意揭如何对付世家大族的老底,确实值得重用。

“好,荀卿也多谋善断,朕无忧矣,此事便从公论。”

第636章 法正:我不做人了!

鲁迅先生说过: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甚至还不及牛马;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叹息的时候,然后再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这个道理在管理底层读书人对选官制度的期待值上,同样有效。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底层读书人,都是见识过宋明以后那些“秀才、举人都得是一级级考出来”的制度的。

那么再让他们回头来看李素如今实施的这种、与隋唐仿佛的“举人以下可以地方上随便包办操作,只有最后一级中央考试公平公正”制度,底层读书人肯定会忿忿不平,肯定会想要更多。

但这个世界上的底层读书人并没有见过做人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只见过猪狗级别的待遇,所以给他们牛马的价格,已经是循序渐进的进步,所有底层读书人都歌功颂德。

最后中央这一级,好歹还是要考试考一考的,已经比原先全部由地方官随意暗箱操作一举到顶好多了。

反对的,只有那些原本一举到顶的既得利益者,而他们的反对,还要经过朝廷的分化拉拢,具体情况具体针对。

自从七月过半、科举制度草案的敕命下发之后,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关中各地已经基本传达到了县乡级别。到八月中旬,凉州和益州地方上,县一级基本上也能收到消息。

关中地区得到信息快,反应自然也快。这不,仅仅七月底,第一批想要提反对意见、至少是暗中不满的人,已经要冒出来了。

法正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他很快发现了最容易出事儿的位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