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带着调令离开后第三天,四月初一,如期便是袁术的登基大典。

雒阳北宫又被临时打扫了一番,装修不够好的地方就张灯结彩掩饰,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南郊当年汉灵帝造的毕圭苑遗址,也被打扫出来,把那些可以用的建筑利用起来,高台稍微改改,装饰成改元建号时祭告天地的场所。

历史上的毕圭苑,本该是完全被董卓烧毁了的,烧到只剩断垣残壁。不过这一世的历史有所改变,当初关羽赵云讨董攻打雒阳的时候,来得太快,这儿没有被全烧,时间仓促袁术修修补补还能用,也算是节约了一些民力。

一大早卯时过半,典礼现场就围满了明晃晃的铁甲卫兵,怕是出动了数千之众的铁甲兵,旗帜鲜明,兵戈犀利,也算是把袁术的底子都凑上来装门面。

不过总的来说,礼法还是比较混乱的,原本朝廷的太常卿管宁已经逃了,深谙礼法的华歆孔融也逃到袁绍那儿投奔。

袁术临时任命自己人韩胤当太常卿,掌管礼法,但韩胤这方面的学问也不咋地,要他自己从经学礼仪里考证出这种另起炉灶的登基大典该怎么搞,那也是一筹莫展。

最后搞得既不像秦始皇那种另起炉灶,又没法用王莽那种禅让代汉,搞得不伦不类每种凑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典礼还是磕磕绊绊地举行了,吉时一到,韩胤先硬着头皮宣读了祭天文告。

文告大意无非是谴责了一顿汉朝皇帝从冲质桓灵以来外藩乱继、外戚宦官乱政,导致天下大乱四方扰攘海内鼎沸,人君失德至极,汉祚气数已终。

然后又说袁氏出于陈,乃虞舜之后。自攻入雒阳以来,屡有祥瑞,皆兆土承火德。且公路者,本兆土德,又应谶纬“代汉者当涂高”,合当受命。

遂立国号为仲,封冯氏为皇后,袁耀为太子,杨弘为司徒,阎象为尚书令,纪灵为大将军,刘勋、桥蕤等为四方将军。

随后大赦天下,大宴群臣三日。

……

袁术登基,当然导致了各方的激烈反应,不过好在邺城和长安距离雒阳都各有六七百里距离,所以刘备和袁绍分别在四月初三傍晚和初四早上才得到消息。等他们发声谴责、让前线加强攻势时,已经是四月初六以后了。

而前线的讨袁军将领,倒也不至于在没得到主公新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加强攻势力度。这让袁术好歹是安安生生过完了大宴群臣的三日,最后预演了一把风光大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