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杨修的这个提议,袁绍的谋士们当然也要跳出来挤挤水分。

今晚一直没捞到机会的辛评开口说道:“关中凋敝,远胜河北,为国锄奸,却是刻不容缓,除恶务尽。若是骠骑将军扫平张燕之后,郭太、韩暹依然为祸地方,汉中王却腾不出手来,我等怎可为了私谊而坏国家大事?

何况汉中王还有更重要的重任要解决吧?李傕死后,朝敌郭汜依然盘踞凉州,相比之下,郭太韩暹只是小疾,汉中王应该先轻后重、因时制宜,岂可胶柱鼓瑟?”

杨修始终保持微笑,也不反驳,等辛评说完,才“善意”地说:“辛从事可是河北旧臣了,汉中王与右将军时常提起,七八年前,贾刺史执掌冀州时,辛从事便急公好义。辛从事之言,自然也是忧心国家,可惜也有预估失误之处。”

辛评当年作为贾琮的文学从事,帮刘备、李素引见沮授,在贾琮那儿进言劝贾琮派遣刘备、李素去京城报告张纯反情,可见他跟刘备的利益关系也是说不清楚的。杨修这是提醒他恰到好处,别把自己绕进去,袁绍对谋士的动机可是向来多疑。

亏得杨修不知道李素当初还给辛评送过金饼,要是连这点都知道,杨修今晚根本就不会给辛评机会开口。

辛评闭嘴之后,审配、郭图又纷纷杂杂说了一些,无非是“如何与刘备亲善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连袁术都做过的事情,主公也未必要再去效法。”

一时之间,杨修的劝说似乎陷入了僵局。

杨修还有最后一根杀手锏,那就是他秘密带来的人证、曹操手下的薛悌,不过这个杀手锏不适合在跟袁绍分析清楚天下大势、外交利弊之前就摊牌,那样效果就不能最大化了。

所以杨修决定忍一下。

他拱手奏道:“袁公,既然双方有心和睦,其他都是小事。修本有一言,事关国家纲常正朔,然不易酒宴相商,对朝廷与天子恐有不敬,还请袁公后日拨冗详谈,修有利于袁公根本的肺腑之言相告。”

他这是要袁绍“屏退左右”了,不是他想骗袁绍,而是有些话当众说出来,有点大逆不道。

袁绍倒也有点小聪明,听出这个意思了,但他还是表现了一下自己对下属的信任,板着脸训斥:“事无不可对人言!我袁本初光明磊落,诸公也都是心腹,有什么话,若是不便酒后相商,明日可再来幕府公议!”

不过,虽然明面上示好了身边的谋士,酒席散了之后,袁绍还是私下借口“询问杨修母亲安好”,召杨修夜议,谋士们也都不知道。

杨修的母亲是袁家人,袁绍问问亲戚情况,这是天经地义的。

谁让袁绍内心,确实很想听一些“大逆不道”,但又不好意思在人前说出来的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