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蔡邕直接挂名司空,成了三公。司空是三公里偏技术型内政的,大致相当于后来六部里的户、工,再加上分管一个九卿里的宗正。而司徒偏人事、太尉偏军事。

让蔡邕当司空,正好压住目前旧的、还活着的大司农和宗正,帮着刘备在雍凉同时推行救灾、水利建设和税制改革。

当然这些统统要等长安城攻下了,才举行实授的仪式。反正也没两天了,所以刘协的圣旨也是先打个提前量,默认刘备已经能板上钉钉拿下。

……

李素一行四月二十七日从弘农出发,二十八日过华阴,月底抵达长安。

李素回来的时候,长安城东南西三面的佯攻攻城战,果然都已经打了两三天了,李傕的守城兵力已经被充分吸引到了这三面。

刘备的佯攻演得非常逼真,属于那种“敌人只要敢露出破绽就能随时转为主攻”的将计就计,所以李傕根本无法避免捉襟见肘。

刘备看到李素也非常开心,置酒问了朝见始末、众将众臣封赏,非常满意。

刘备非常意气风发地拉着李素观战:“伯雅来的正好,且看孤数日之内便破城。”

第447章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五月初二,依然还是在长安城外竣工不久的侧视望楼上,只不过这次从城的西南角换到了东南角。

刘备带着李素最后亲自观摩了一番长安城内李傕军捉襟见肘的防守,顺便看看今天的佯攻效果,两人一致觉得正式总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望楼脚下,这几天还根据实战需要,立了几个烽火台,会烧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烟。

这玩意儿李素走的时候是没有的,也不是他亲自交代的,完全是实战过程中,诸葛亮突发奇想的发明。

起因还是由于刚开始佯攻时,内线敌军调度比较便利,某段城墙空虚的机会,可能转瞬即逝,只要进攻方几分钟内没有对这段城墙发起进攻,敌人自己就发现堵上了。

后来诸葛亮发现主要是刘备军的传令兵传达让某支部队转入进攻的传递速度太慢了,就搞了这种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