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身边人都这么说,刘协微微有些讶异,但更多是觉得“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有其道理。我已经兼听则明,都没听见有人说李素坏话,不可能是所有人全部串通”。

只能说,他再聪明,仅凭十二岁的年纪,也断然想不到是因为“宫中所有三年前就已经入宫的宦官,都是李素从袁术袁绍的屠刀下救出来的”这个理由,才导致宦官们众口一词美誉李素。

当初要不是李素在嘉德殿宫变时,临危果断请灵思皇后懿旨、对十常侍“只诛首恶、其余不问”,宫里的宦官早就被杀光了。

宦官也是知道感恩的,刘协自然听不到说李素的坏话了。

这一切,导致前天王允请求刘协同意下旨封刘备为汉中王时,刘协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还是同意了,并没有多折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切善报,都是厚积薄发、广结善缘的结果,一丝一缕攒起来的。

朝会的其他环节有条不紊地推进着,也不需要刘协处理什么,只要偶尔对王允等人的集议表示准奏。很快,就到了献玺的环节。

一名常侍接过李素的请功奏表,先宣读了一遍,内容无非是刘备这三年来为朝廷建立的四桩大功。

最后,李素捧着传国玉玺,托在一个盘子里,上前交给符宝郎接玺:

“使中郎将、领蜀郡太守臣素,奉征西将军南郑侯领益州刺史刘备之令,谨呈传国玉玺归于朝廷。有此天佑,兆汉室虽经板荡,终得中兴。”

这一幕,不仅有长安朝廷的百官亲眼看见,还有四路外镇诸侯的使者参与了观礼——分别是徐州牧陶谦的使者王朗,和荆州牧刘表的使者伊籍;加上刚刚入朝的河南尹朱儁本人、幽州牧刘虞派来的别驾从事刘晔。

另外还有一些使者,不过都不配算是“诸侯”来使。比如有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兄弟二人,也是典型尊奉朝廷的,也派了人来。但张邈已经是曹操的属下了,只能算是半独立姿态。这样的地方太守使者还有好几个。

可惜二袁根本没派人来,公孙瓒则是因为隶属于刘虞,名义上没有独立的外交权,孙坚的情况也一样。而曹操派来的荀彧因为来早了,在李素抵达之前已经走了。所以二袁和曹操公孙阵营并没有人亲眼作证看到刘备交玺。

李素从来没想过在交付玉玺这个问题上做手脚,更不会考虑“打个时间差,拿到了封王的圣旨后却来不及交还玉玺”那种恶劣行径。因为封王本来仇恨值就太高了,不管怎么辞让总有人喷的,玉玺如果再没来得及交,别人就肯定会觉得你是在演王允。

而玉玺当着那么多诸侯使者的面实实在在交出去,至少能把将来敌对阵营喷刘备野心的仇恨值抵消掉九成以上——

你说刘备被封王是有野心?王允后来死了是刘备默许的做局?那他要真知道王允干不久、或者期待王允干不久,为什么还光明正大毫无保留当着天下诸侯的面真的把玉玺交出去了?那就说明刘备根本猜不到后来王允会完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