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真实历史上,无论是幽州牧刘虞,还是辽西太守、度辽将军公孙瓒,他们都是没有扯旗讨董的。公孙瓒与刘备参与讨董,那是演义里的情节。

没有讨董,就保留了遵照董氏圣旨人事任免的正当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自从公孙瓒与袁绍开战后,公孙瓒跟上司、幽州牧刘虞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了。

刘虞一贯是不支持公孙瓒跟袁绍开战,也不希望公孙瓒南下夺取冀州人的地盘(事实上公孙瓒也没敢一开始就打出抢冀州地盘的名号,他最初出兵南下的名义是讨伐青州黄巾)

同时刘虞对于最近两年公孙瓒冷不丁屠掉一个乌桓部落、分其财物的做法也不支持,觉得公孙瓒就是想破坏他的笼络内附胡人的政策,两人越闹越僵,按原本的历史发展,刘虞已经活不到两年,就要被公孙瓒下克上杀了。而糜竺因为继承了刘备的态度,反而从中捞了一些好处——

一部分被公孙瓒屠的内附部落,都从辽西逃到了辽东投靠糜竺了。糜竺也已怀柔为主,以夷制夷利用这些能种地的乌桓人屯田,不能种地的鲜卑人,也发工资让他们去跟扶余人和高句骊狗咬狗、肃清外部边患。

历史上的刘备,直接投靠的是公孙瓒,没能跟刘虞搭上关系,所以才能力挺公孙瓒。但这一世的刘备却是直属于刘虞,而且一贯感激刘虞的知遇之恩、察举提拔之恩。公孙瓒从辽西管子城围城被救出来的时候,刘备已经被刘虞提拔得跟公孙瓒只差半级了。

这就意味着糜竺接盘了刘备在辽东的基业,他也不得不在刘虞跟公孙瓒的矛盾中,继承刘备那个“以支持使君为主,尽量不搀和、也别得罪伯圭师兄”的姿态。

所以这两年,糜竺基本上是两边都送点财物,尽到礼数,给刘虞的财物上供也更多一些。但不会给公孙瓒提供武器军资、军事上不提供支持。

公孙瓒对于他们更倾向于刘虞这一点,早就有所不满了。

“还是想办法看看有没有可能不撕破脸皮,就雷霆处置掉公孙瓒的野心吧。我还是这几年送东西送多了,让他觉得软弱可欺,想让我们辽东彻底转向支持他而非使君,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糜竺思之再三,决定用一种类似于“代理人战争”的思路,制止公孙瓒的意淫。

也就是说,不要跟公孙瓒的部队直接开战,但如果公孙瓒敢少量借兵给公孙度、让公孙度挟圣旨之威入境的话,那就把借给公孙度的势力打掉。这样至少双方之间不直接撕破脸皮,又显示了自己并非软弱可欺。如果还有抓获俘虏的话,俘虏还是要还给公孙瓒的,就当是还个面子点到即止,让公孙瓒的仇恨继续往袁绍身上撒,糜竺犯不着蹚这个浑水。

糜竺虽然没听说过“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这句话,但商人天生的斡旋心理,让他对这个道理非常清楚。

做生意讨价还价都得虚张声势呢,一味软弱示好怎么行。送礼送了好几年了,也得偶尔硬一手。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糜竺就悄悄停止了海船队的经商,宁可少赚点钱,也要先分出运力,去东莱把东莱都尉太史慈的兵力接过来——也正好多亏了上个月曹操刚刚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死磕了臧霸,把臧霸也打得有点残。所以太史慈在东莱至少今年不用担心青州黄巾军的事儿了,可以抽出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