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纸,隋唐时候的造纸技术,也无非是“纸寿不过千年”,他现在造出来的从左伯纸改良的李侯纸,寿命就更比不上隋唐宣纸了。所以这些抄录的内容,将来肯定是要转录的。

“不如就把只有竹简上有的文字,全部抄在纸上,至少运输重量能减轻百倍,几十万卷纸,带出去就没那么显眼了。

内容全部有了,也算大功德,这些竹子,大不了将来遥控买通一些留在雒阳的太学生、蔡邕门徒,让他们真遇到大难的时候,想办法花钱通融。董卓走的时候肯定会盗掘东汉十几个皇帝的皇陵搜刮金银宝物。

但搜刮完之后也犯不着特地破坏墓室建筑,到时候让蔡邕门徒冒险求个情,把要烧掉的竹简埋回被挖空了财物的皇陵里,再借口堆土掩埋历代先帝棺椁,董卓估计也会同意的——董卓只是想要钱,不是特地奔着大逆不道来的。竹简真埋到了气密性好的皇陵里,说不定还比放在外面保存更久,后世有考古学家有缘找到就找,找不到也算了,反正内容没有失传。”

李素最终便如此定下腹案,让甄家的人按照这个思路调度筹集人手。

蔡邕组织了上千个相对靠谱的太学生日夜抄写,甄家也出了一批抄书匠。

另外蔡邕刻的熹平石经,前两年甄家人为了卖书牟利只摹刻了几部卖得好容易回本的。这次也不顾成本了,把石经上的七经中,还剩三部没刻的统统刻了,到时候把木雕版运走。

整个工程半个月内要基本搞定,最多二十几天。

粗略算下来,需要抄的卷轴大约有十几万个,印刷雕版几千块,其余经蔡邕鉴定觉得重复的就不要了。被喊来抄书的太学生一天要抄三四张卷轴。

在这个过程中,李素也发现了卷轴书大量运输时的又一个难点,想着手改良一下。

不过,他才琢磨了一半时,却遇到了一些私事纠结。

……

八月初十,来兰台后第三天,蔡琰忽然找到一个机会,假借也帮父亲整理去巴郡所需书籍,趁着左右无人,把李素堵在一间藏书室中,左右再无他人。

蔡琰状态很是失落慌神,逮住李素就问:“师兄,你向大将军告假的理由,外面有些人都知道了。你……你是不是要娶甄姜,还是征西将军要娶甄姜你娶甄脱?就因为你跟我的婚约,不能公之于众,所以你要……”

李素心中一暖,连忙搂着妹子安慰:“想什么呢,跟我没关系,是征西将军和关将军张将军的事儿,我就是个牵线的。”

蔡琰眼神忽闪了一下,有些湿润:“你可是21岁的中郎将、马上就要再加一方郡守,对外却始终宣称没有定亲,甄家想联姻居然肯放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