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之前刘备才必须连年作战,辽东打完了就来抢青州黄巾就食、因粮于敌。否则没有缴获白白养闲人,他的财政会很快资金链断裂。

如果按巅峰期养三万人算,一年就是三亿钱呐!吃青州人三个月粮食,就能节约自己五千万钱的购粮款!(部队开支不光是吃饭和发零花钱,还有别的,军饷军粮差不多占三分之二)

“既如此,倒是无妨了,从青州兵战俘中选出五千人,略微操练纪律,交割给徐荣。为兄之前都按贤弟指点,精锐亲军都选年少勇武之兵。而把青州军战俘中年过二十五岁的都留作预备。

这些人体格也不算差,就是年纪大些,稍稍强化军纪还是可以一战的。徐荣定然不会觉得我们是在用老弱搪塞。”

这些预备兵源放到别的军阀眼中都还是不错的,只是刘备和李素做好了未来要常年军阀混战的思想准备,为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才确保兵源年轻化。

这样一算,刘备至少可以从幽州军抽调两万人去汉中,如果把青州兵多收编一点,凑三万也是可能的——本来么,如果把辽东作为长期根据地,倒是没那么急“搜刮”,但既然将来辽东只是先放置自闭,留在这儿的种田成果一时也没法变现金流,等于是“沉淀性资产”,那还不如这次多带走点呢。

另外马匹方面,刘备如今把骑兵草草扩充到了一万人左右,其中汉人精骑与乌桓突骑各五千人,其中一半是常年马背作战的,还有一半刚刚训练不到半年。

而战马则是非常富裕,这一万骑兵平时就能配两万马,可以一人双马换着骑,谁让幽州别的不多就是马多呢。灭了张举张纯,还屠了好几个鲜卑、乌桓部族,每一部灭下来净赚五千匹以上战马都是轻松的。

现在既然要做好转移根据地的打算,那么再刮一刮,弄三万匹马,确保行军赶路时三万士兵人手一马,还是做得到的。

只不过,最后刮出来这一万匹马,可能质量差一些,算不上“战马”,只能说可以骑人赶路。而那两万骑马赶路的步兵也不会直接转职成骑兵,他们马背作战能力的并未经过专门训练。

最终结果,就是三万人,三万马。

从种族和地域构成来分,这三万人大约是一万幽州本地步兵、五千幽州汉人骑兵、五千乌桓突骑、五千青州兵、五千丹阳兵——最后的青州讨贼战中,抓到的俘虏也有一部分丹阳兵,主要是之前陶谦刚刚派来跟青州军作战时损失、被俘的。

然后又被刘备再次俘虏回去反正,加上原有的丹阳兵、九江兵,大约可以凑出五千人的刀盾锤盾、擅长水战的部队。

可是,如何把这三万人三万马弄去汉中,在刘备心中又成了一个问题。

从经济性角度来说,最划算的运兵路线当然是走黄河水运。

可外兵是不能进雒阳的,甚至要进司隶的八关都很敏感,这点常识刘备当然知道,他也没指望坐着船在孟津渡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