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对于朝廷瞎折腾、乱耗民力兵力,也是有所警惕的,已经不想白白当无用功的炮灰,想更效率的平叛效力——这是一种大节不亏、忠义不改,但又希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想被皇帝微操的微妙态度。

让李素意外的是,这一世的刘备,居然对陶谦的态度如此不看好,看来人和人之间的“相性”也不是天生写死了的。

另一世陶谦对刘备有提携之恩,刘备当然要感恩戴德。

但如今的陶谦,在刘备看来却只是一个“办事不力,留了个烂摊子给刘虞的甩手掌柜”,加上陶谦在凉州张温那儿大半年也啥没干成,自然就觉得陶谦座谈客了。

这是立场决定的,刘备这辈子如今最感恩的人已经是刘虞了,所有给刘虞添麻烦的人,在刘备心中都会有坏印象。

蝴蝶效应已经越来越猛烈了。

想明白这些后,李素微微试探:“兄欲抗命?”

刘备似乎被吓了一跳,连忙否认:“怎么能叫抗命呢,只是不想被一时兴起的朝令夕改所折腾。但又恐世人不知我真心,故而犹豫,不知具体如何表现。”

李素想了想,觉得这时候是得说些“隆中对”级别的心里话了。

因为刘备已经名义上有了一块根据地,他如何看待这块根据地、在皇帝死前还有几种想法,现在必须摊到台面上说清楚了。

否则一个处置不当,地盘固然可以保住,但一年半来“天下忠义无双”的美名,可就要遭到一定的损害了。

想李素为刘备筹划这一年半来,从“弃官救叔,扬天下义名而举孝廉”开始,一步步毫无保留为朝廷尽心的形象,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形象和名声,对于刘备未来招揽天下人才,已然是最大的助力。行百里者半九十,对于功亏一篑的风险,可不得不慎呐。

必须坚决坚持,演到灵帝驾崩,甚至是少帝都被董卓废黜为止。

李素想明白之后,深呼吸了一口,劝道:“兄既有疑虑,我愿为兄释之,不如咱便假设几种情况,看兄心中愿如何应对。只要心中早有预案,那么临事也不至于慌乱。”

刘备松了口气:“如此甚好,我早知伯雅必有奇计,每每思虑周全,请试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