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备的担心,李素安慰道:

“不管阎柔有没有机会杀难楼,我们肯定可以促成敌军内讧。能杀掉最好,杀不掉的话让难楼反过来杀阎柔也不错——难楼这种乌桓粗鄙之人,懂什么反间谋略?只要他听到风声,肯定会作出反应的。

说到底,还是云长斩了难峭王,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用计的良机。每一次敌军统帅战死人事变更的时候,都可以试一试反间。”

李素的话说得很漂亮,还不居功。

这种计策不用白不用,用了不成功也没损失。

反间实施之后不久,周泰的人也已经做好了攻城准备。

汉军派出五六辆硬木斜顶的壕桥车;数十面弧形外观、内带支撑的大型防护盾,由士卒们推着到城下实施基础的攻城作业。

也就是把昌黎城北门外的护城河填断几个缺口,同时命令弓弩手在防护盾后面对着城头抛射箭矢压制。

昌黎城的护城河,原本是从大渝水河边挖了一道渠、把活水引过来的。但汉军准备攻城之前,已经把城东北角的渠口堵上了,所以护城河内的水位已经下降了一些,也不再有源头活水,填埋起来变得轻松了不少。

半天的挖掘作业、弓箭对射,攻城人马死伤了百余人,也填出了几个缺口,便退兵了。城头的叛军弓箭手也死伤了三四十人。

不过这些损失并不会对汉军有什么伤筋动骨,因为填河的本来就不是精兵,而是刘备从饥民中临时赏赐钱粮征募来的。

这倒不是说刘备假仁假义,而是攻城作业的兵本来就不需要多大的专业素质,在弓弩面前也是众生平等。

在死伤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李素让他优先选40岁以上、勉强还体力不错的中老年饥民充军,也算是尽量保护青壮了。

因为只有李素知道,未来的战乱起码要持续十几年。所以刘备眼下募集的兵马当中,那些注定要作为嫡系使用的士兵兵源一定要年轻。

同时代其他的军阀普遍还在觉得30岁乃至35岁的兵源综合素质最好、可以尽快上手。但李素则多次劝谏刘备尽量招20岁左右的士兵用心培养,刘备本着“年轻力壮的人预期寿命还很长”,也乐于如此。

汉军这般不瘟不火地退兵,果然让城头的守军都觉得有点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