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而又不好意思骄傲,关羽的老毛病了。

关羽也意识到自己有点装,连忙岔开话题:“大哥,难峭王授首之后,可要想办法用计劝降阎柔么?如今敌我兵力对比骤变,再想用围困耗粮之法破敌,恐怕费时更久了。

敌军人数骤减一半,城中存量可吃的时间也会延长一倍,反而不利久耗。要么用计招降,要么就只能强攻了。不知伯雅和子敬如何筹划?”

刘备捻须思忖:“倒是还没跟伯雅商议,只是跟子敬说了下调整军屯的事儿。要强攻,也不能靠眼下这些兵力。总得把俘虏整编一下、再从屯田流民中选出精壮,分配给缴获的兵器、略加操练,才好考虑强攻。”

关羽想了想:“我看,不如先打探一下敌军徒河、昌黎二城何处粮草较多,然后对粮多的城池围三缺一、准备猛攻,但又留出一条逃命的路,让敌军急迫时可以弃城逃到另一城合兵一处。

如此一来,敌军溃逃时自然只能轻装而逃,无法带走城中存粮。我军得其两城中粮较多一城的积蓄,对于围困剩余那座城也方便些。如果敌军不愿意放弃粮多的城,则必然会从粮少的城出兵增援,正好围城打援、与粮少城的敌兵野战。”

刘备微微露出赞许之色:“此策倒是持重,无论敌军如何应对都不至于有害,可以先准备起来,明日跟伯雅子敬军议商议一下。”

第115章 阎柔就计诈李素

五天之后,昌黎城下。

很显然,在过去这五天里,汉军已经彻底掌握了大渝水与小渝水两河之间那块冲积平原。大渝水西岸除了南端孤零零的徒河城外,再没有一丝叛军的势力范围。

刘备和李素、鲁肃的军议过程,也没什么好赘述的,因为李鲁二人完全赞同了关羽的建议——围三缺一,围徒河而攻昌黎,彻底拔掉敌军尚有粮草积蓄的最主要据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彻底控制两河之间的同时,另有两支汉军兵力,各约三千人兵力,渡过大渝水,在东岸建立起了营地,分别围困昌黎城的北门和东门——

昌黎城西门紧挨着大渝水,相当于以天然河流作为护城河,所以难以围攻,但汉军有水军优势的情况下,叛军也无法从西门逃脱。

只要围住北门和东门攻打,留出南门给敌军逃命,等他们真觉得自己撑不住的时候,就会从南门去徒河,或者指望徒河的援军从南门过来增援。

围困昌黎北门的是周泰,围困东门的是关羽。

周泰只要负责进攻面前的城门,所以压力较小。关羽还得兼顾必要的时候分出精力防备被敌军援军袭营,任务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