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刘备这年轻人,也算幽州难得有担当的当面之臣了,虽然只是州治的县令,如今立了功,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刘幽州若是年老致仕,幽州安宁难道就要靠这刘备维持了?”

蔡邕心中忍不住就这样想,不过他很快也就把思绪拉了回来。反正他目前还没打算在幽州避祸,想这些也没用,最多只是心里埋个备胎的种子。

两人聊着聊着,县衙外有个从人回来通报,在鲁肃耳边附耳说了几句,鲁肃连忙起身:

“蔡公与令嫒不是要找使君问李长史的消息么,刚才回复使君有闲,肃就不耽误你们正事儿了,来人呐,备车,我送蔡公一起去使君府上。”

三人便上车,到了车上之后,蔡琰见父亲和鲁肃没有再扯那些政务话题,壮着胆子拿出一封信,偷偷请鲁肃看:“鲁县丞,听说你跟我师兄交情也非比寻常,帮我看看这封请愿的书函措辞如何?

你说要是我师兄还在辽西喝风雪受苦、或者有什么不便,我这样陈情请求使君放他回来,使君能答应么?使君不会生气吧?”

鲁肃闻言,也是不禁好奇,就接过文章看起来。

“妾师兄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李素,幸得以微功蒙朝廷重用、委以宣节,天恩殊绝……今年未及冠,修不满七尺,力不可缚鸡,涉沙漠之远,不堪寒苦,而随行皆盛壮,妾闻《诗》云……”

稍微看了一会儿,鲁肃就忍俊不禁起来:“这是仿班姑为兄请命之文而作吧,没想到伯雅兄还有如此重同门情谊的师妹,可感可叹,不过放心吧,我虽不知他近况,但使君想来不会让伯雅兄置于险地。据我所知,伯雅兄如今可是使君最得用最赏识的幕僚。”

“那就好,担心死我了。”蔡琰松了口气,心中暗忖:没良心!既然没事也不报个平安回来!

鲁肃是个厚道人,当然不会过问别人隐私。看蔡琰年纪如此幼小,他只当什么都没听见,或者认为人家师兄妹恩情纯洁,如同亲兄妹一般。

马车很快到了州牧府邸,鲁肃代为通报,府上管事听说是大儒蔡邕,更不会阻拦,走到二门外,已经有刘虞亲自出迎了。

“伯喈兄,十年不见,风采依旧啊。”刘虞十年前就在京担任宗正了,当时蔡邕还是议郎,也是京官,所以两人十年前就认识,只是谈不上多深的交情。

“劳刘使君拨冗一见,甚是叨扰。”蔡邕非常谦逊客气,摆足了在野散人的低姿态。

“伯喈兄天下大儒、本朝经义纲常之正宗,又修国史,岂可以名爵上下相论!何况此番伯喈兄著述《殿兴有福论》,为朝廷平叛除害、安定天下人心立有大功。再这般客气,可就是矫揉造作了!”刘虞善意地假装一板脸,上来就跟蔡邕把臂言欢。

论年纪,蔡邕已经年过五旬,刘虞比他略年轻两三岁,所以这样表示敬重也不为越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