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李邵,黄巾之乱爆发前的冀州刺史,任期180~183年。)

沮授闻言,对李素竟微微有些刮目相看。

“此子见识,倒是不凡,居然还会看人?袁绍雅望非常,眼光深远,不过多半确有世家纨绔的毛病,不知民间疾苦,不察民情。具体施政落到实处,确实容易出乱子……不行,这事儿我必须犯颜直谏,才对得起朝廷给我的孝廉和茂才!”

沮授心中如是盘算了一番,正义感升起,决定冒着得罪人的风险提醒一下。

于是他深吸了一口气,僭越问道:“大将军、袁公,我等久在边地,素知近年胡人之心,最恐朝廷征发无度。若要征发并州南匈奴至幽州讨贼,不知朝廷军饷赏赐可有齐备?若是欠饷,恐怕不但不能为朝廷所用,反受其害……”

李素在旁边,听沮授耿直阐明下情,也是微微捏了把汗,唯恐袁绍直接发飙。

不过,他们稍微等了几秒钟,并没有等来袁绍的愤怒,看样子如今的袁绍,好歹还是听得进去道理的。

只见袁绍在那儿尴尬地踱步了两秒,耐心和蔼地问:“若要军饷赏赐,至少要多少钱,才能让羌渠单于甘心为朝廷所用?”

沮授想了想,居然答不上来。

他之前在邺城,跟李素讨论乌桓乱情的时候,算账就算不过李素。

毕竟术业有专攻,沮授在谋略和吏治方面都有大才,可他不擅钱粮,数学就更不如李素了。

沮授连忙给李素使了个眼色,让他表现,李素便拱手上奏:“熹平、光和年间,朝廷用乌桓突骑,年军费两亿钱至两亿七千万钱。如今征发羌渠单于,至少出五千匈奴骑兵。

骑兵耗费巨大,累计所需军费赏赐,恐怕至少也要两亿钱。这还得半年之内能够结束征战,若是迁延日久,还得年年给钱。”

袁绍不由一愣:“区区胡人,竟然需要这么多钱?这怎么能给!”

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毛病,彻底显露出来了。

袁绍想了一会儿之后,也意识到自己刚才下意识的拒绝有问题,为了表现自己的“礼贤下士”形象,他又耐心补救了几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