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西面的这墙(先将它称为墙吧)距离东面原先就建好的那堵,距离达到了十米,这个跨度太大,将来上椽子的时候,很困难。

一个原因是难以找到粗细合适的、长达十米的树枝做椽子,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空档太大,不结实,到时间将屋顶造成之后,很容易掉顶。也就是屋顶容易塌陷。

所以韩成就里面又栽起来两排的柱子,将上面同样各自横起一条横梁,这样的话,原本十米的间距,被这两条横着的梁一隔,就变成了三个三米多的了。

当然,架这两根横梁的柱子,不用像之之前的那样间隔这样近,每隔三米竖起一个、南北连成一排也就了。

之前最东侧、鹿圈的边缘那一堵墙上,也横起了一根梁。

这四根梁架好之后,就是开始在四个横梁之间绑椽子了。

标准意义上的椽子,是将木头解成木板之后做成的。

这样一来比较轻,二来节省木料,三来因为规格都是一样的,比较美观。

此时的青雀部落,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过好在木料足够多,在韩成的安排下,部落里面的人弄了很多婴儿手臂粗细的树棍,然后在横梁之上,每隔三十厘米就绑上一根,从上连到下。

考虑到到时间下‘斜雨’的时候,会打湿土墙,所以在绑椽子的时候,韩成刻意让椽子的两头各自往外出了三十厘米。

这样到时间,屋顶建造出来之后,既可以避免房檐上的水打到墙上,也能遮蔽一些斜雨。

椽子绑上去之后,需要做的是一种叫做‘栅子’的东西,韩成后世的老家,是这样个叫法,官方名字他也不知道。

具体的做法就是,先将一根直径五厘米粗细、长超过四米的圆木架空,然后在圆木上绑上一根小拇指粗细、长超过两米树棍。

树棍之上绑上三处绳子,绳子分别绑在两端还有中间。

绳子也有讲究,绑绳子的地方需要一次性绑上两根。

织栅子需要的绳子比较多,所以可以将多余的绳子缠绕在大小合适的石块上,留出大约半米的长度以备使用,剩下的绕上一道,将其绑在石头上不让其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