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页

天津虽是前明锦衣卫都指挥使衙门所在,又是海港与运河重地,但城中清军多是前明锦衣卫及驻军改编而成的绿营兵,约有七千余人,内中也没有骑兵,整体战斗力十分低下,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坐视高杰部在城外肆虐而不敢出城与之一战。

第八镇虽是新编,但兵员既有淮军老卒,也有原山东顺军士卒,更有投降的汉八旗,联同一部分收编的土匪响马,相对战斗力是能与绿营兵一较高下的,况如今是顺强清弱,北伐之势已成,那天津城中的清军哪里有胆量出城来战。

所以有第八镇于城外监视并控制运河,确保大军粮道通畅,是否拿下天津陆广远并不在意。

他让徐和尚同天津方面谈判,不过是掩人耳目,或者说让天津城中的清军识相一点。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北京一下,天津这边必然易帜降顺。

不过天津城内的骆养性显然还在犹豫,看不清大势,他提出的条件是愿意向大顺方面提供一定金银,换取大顺对天津的“不侵犯”。

这是典型的墙头草决定。

或者说,骆养性竟想在顺清对决之时保持中立,谁赢再向谁摇尾巴。

以骆养性前明锦衣卫大都督、满清天津总督的资历,此时若开城向大顺投效,他日大顺方面肯定不会慢待他,就是不给予实权,总不会少了他的富贵。

大概是“情报头子”当多了,又或者是还被八旗的威风吓唬着,搞得这位骆总督疑神疑鬼,拿不定主意,最后便搞出了个拿钱买平安的方案来。

徐和尚却把谈判当成了正事,因为他听手下人说天津城中那个姓骆的总督,曾经花了几万两银子从大顺手中赎命,且天津城中属前明锦衣卫系统的官员甚多,还有不少前明重要官员在城中,这帮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相当(一定)有钱。

为什么造反?

除了求活之外,就是将为富不仁的那帮王八蛋的银子弄出来分给穷人。

这是具有朴实情感、纯正草根阶层出身的徐和尚对造反的终极理解。

因此,徐和尚不能放过天津城中这帮肥膘。

另外,据手下旅帅赵应元说骆养性实是北京降清的罪魁祸首。

当初李自成率残部撤出北京,京中谣传吴三桂奉太子朱慈烺回京即位,骆养性便同吏部侍郎沈愉炳等人备法驾前往朝阳门迎驾,谁想来的不是太子,而是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在一些官员骇愕悄然逃走时,骆养性却率众降清,使清廷入主北京具有一定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