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页

这是朱廷翰的进言,说都督身为大军统帅,不能老是类似“吊儿郎当”样,和部下打成一片是好事,但在重大场合还是要保持上位者的威严才好。

威是德,德亦是威。

陆四抬手,示意众将安静,然后拿起木棍指向身后《济南会战形势图》。

“根据情报,清军已经到了河间府,大概五天就会沿运河抵达吴桥进入德州境内。目前我军执行收缩任务,将原定在德州外线歼敌方案调至为诱敌深入,在济南内线作战。

这个方案是有利于我军,而不利于清军的。首先因为我军的坚壁清野,清军一旦深入就面临无粮可筹,无民可役,无水可饮的‘三无’境地,其若坚持与我军于济南对决,则势必就要依赖北直粮草供应。

此给了我军可乘之机,清军只不到一万之众,我军却有十万之众,只需出骑兵于清军后方袭击其运粮队伍,清军就无法安心与我军对决。时日一久,受制于缺粮,豪格必急于同我军决战,然我军却不与其决战。大家以为到那个时候,豪格会怎么做?”

将防线收缩到济南一线除了便于淮军调动外,最大的目的就是拉长清军的粮道,从而可以通过袭击清军运粮队来一步步瓦解清军。

八旗辫子兵再能打,也不是铁打的,总要吃饭!

打仗打仗,打的不仅仅是双方的军心士气,也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钱和粮。

甚至可以说,粮食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

兵力上,淮军是占着巨大优势的,但这个优势其实并非陆四所说的什么以十打一,优势在我云云,那完全是为了提振军心的言辞,实际淮军于山东境内真正能够参与大战的兵马不会超过三万,是以三打一。

听起来,还是占优势,但陆四却不会天真的以为这个三打一就是稳赢不输了。

齐河之战清军的失败完全是一步步落在陆四的算计之中,在淮军预定战场进行的一场被动的,完全丧失长处的战斗,并且参战的淮军将士也是最精锐的兵马。

战斗一开始,结果就是注定了的。

但这一次,清军不可能再如齐河之战那般完全没有还击之力,一步步掉入淮军的圈套之中。

仅兵马数量,这九千真满汉军是可以视为至少三镇淮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