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页

一个多月,大体将山东北部百姓往后方迁了十二万人左右。

对于世代居住在这片地区的百姓而言,这个迁移明显是不太友好的,是违背了他们意愿的。

初期的说服工作以及对满洲大兵打过来的种种暴虐做的宣传,大体只让三成左右的百姓自发南迁,余下的几乎都是在刀矛威胁下进行的搬迁。

前脚百姓刚搬出村子,后脚淮军就开始放火焚烧房舍,填塞水井,尚未断流的河泊则扔进大量牲畜死尸加以污染。

彻底的坚壁清野。

这一切建立在周祚鼎关于“小打”还是“大打”问题基础之上的。

济南府认为的“小打”就是保卫德州,将清军挡在北直不让他们深入山东。

如此自然不须坚壁清野,也不须移民,只要守军有足够勇气,兵力足够多,凭借德州城至少能同清军抗衡半年之久。

所谓“大打”则是放弃德州同济南以北地区,诱使清军主力南下,拉长他们的粮道,然后在济南附近集中淮军在山东所有能战之兵与他们进行一次正面对决。

一战定乾坤。

小打的好处是战场局限在德州,不会对山东其余府县造成太多的破坏。但是淮军固然有德州城可依,清军同样也有北直地区依靠,主守的淮军也不可能给清军造成大多的杀伤。同理,攻不下德州城,清军也不可能重创淮军。

战事相持下去,对两方都有利有弊。

但大打的话,就是一次全力搏杀了。

淮军这边如果集中北上的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七五个镇兵马,连同精锐铁甲卫、旗牌亲兵及炮队,是可以动员十万之众的。

去除其中不堪用的兵马,三万可战之兵是有的,而且可以肯定清军即使大举南下,动员的兵马也不会太多,毕竟他们不像淮军一样可以全力作战,必须始终将主力放在西线,以提防李自成的顺军主力趁他们大举南下反攻京畿。

如此,大打一场的敌我条件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