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

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

站在客观角度看,人无完人,选择死守杭州导致全城军民被屠和降清保全几十万生灵,一方是气节,一方是百姓。

真的不好评价。

陆四个人看法,将朱常淓完全视为不堪之人未免有失公允。至少,杭州几十万百姓是感恩这位胆小如鼠的“潞佛”的。

胆小如鼠是坏事,也是好事,因为这成了朱常淓重新被引入比赛的优势。

陆四为什么不肯让唐王成为皇帝,原因就是人家不胆小。

现在有个非常胆小的在面前,不好生利用,暴敛天物。

“福王想当皇帝,所以他给咱写了些东西,你拿去看看。”

陆四随手拎起牛皮小包,从中将朱由崧的“承诺书”翻出递给了朱常淓。

朱常淓一脸困惑的接过,颤颤抖抖的打开,看完后愣在了那里,半晌方艰难的道了一句:“福藩此举,小王并无异议,若能实行,实是国家幸事。”

这话让陆四对朱常淓刮目相看了,胆子是小了点,不过很有大局观。

没有大局观的亲藩看到另一个亲藩的“卖国书”,哪怕再胆小,也必然会气愤,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气愤也会通过沉默来表达声的反抗,而不是如朱常淓这般中肯的评价一句。

站在全盘角度看,朱由崧列出的“十六条”卖的是明朝利益,但于国家确是幸事。

陆四道:“咱不喜欢阴谋诡计,咱是真想你们明朝能够同咱一起抗击鞑虏,潞王可曾听说合作双赢这话?”

朱常淓一脸微愕,他第一次听这个词语。

“简单说,就是咱保你们这些亲藩去当明朝的皇帝,你们则全力支持我在北边抗击鞑虏,双方共同合作,这样你们明朝得以保全,我这边也能安心打鞑子,所以合作这件事于你我两家都没坏事,其中道理福王知道,你潞王也知道,唇亡齿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