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3页

这笔钱是算在可以花销的经费里的,只是提前拿出来用,之后要过一顿苦日子。

但是比起让农户损失惨重,诸葛亮更愿意让官吏们过一段稍微清苦点的日子——反正官吏们和临时工们也不是没饭吃。

解决了城外农庄的问题,稳住了农民,诸葛亮又号召城内因为商业萧条而失去工作的人们回到城外的家里,回到土地上加入劳动,努力生产粮食,维系大家的基本需求。

诸葛亮还承诺有卖不出去的、自己也吃不掉的粮食,兵部下辖的国有粮仓全部按照现有市场价格收购。

为此,诸葛亮和钱益还一起去找了主管粮仓的兵部地方郎中杨不疑,与他商量这件事情,得到了他的谅解,达成了协议。

多余的吃不掉的粮食总算有地方可卖。

另一边,数量还算比较多的屯田村庄也让失业人口有了承载的地方,他们纷纷响应诸葛亮的号召回到土地上劳动,一定意义上也减缓了失业危机带来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只要农民还有土地,只要帝国农业没有问题,帝国就不会出大乱子。

就算发生经济危机,农民也还能回到土地上生产,不会饿死,社会就还能维持大体的稳定。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否则西域三府的局势绝对不可能像如今这样还保持在一个大体可控的环境之中。

而这一切,又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呢?

诸葛亮越是经历危机,就越是仰慕那位变革者的高瞻远瞩。

第1557章 千古,也唯有一个诸葛亮

危机袭来,诸葛亮到处奔波,麾下主要官员也跑来跑去解决问题稳定人心。

此时此刻,最庆幸的莫过于之前那些主动选择了关停自家小铺的小商贩们。

他们看着城中汹涌的倒闭浪潮和欲哭无泪的商户们,想起诸葛亮的苦口婆心,不由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