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页

比如采用何种体裁,是仿照史记和汉书,还是另外创造一种写法。

写的时候该把控怎样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褒奖还是贬抑,某些比较敏感的事件到底该不该写之类的。

郭某人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指导。

他认为修史不仅是学术,更是政治。

魏代汉而立,自当尊汉为正统,对于正统当然是褒奖为主不能随便贬抑,要发扬光大汉帝的光辉事迹,对于一些不该说的,那就尽量隐去不写。

留给后人的尽量要是一种光辉伟岸的形象。

体裁那就随便蔡邕发挥,学司马迁也好,学班固兄妹也好,该怎么写怎么写。

写的尽可能详实,不要担心笔墨,也不要惜字如金,他能够提供给蔡邕足够的纸张和笔墨,因为最近左伯纸又降价了。

敏感事件尽量写一下过程和结果,写一下发生的事情,不要做过多的评论,让后人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好,修史的人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这是郭某人尤其要求蔡邕注意的。

“这不是野记杂文,也不是那些私撰野史,既然是国朝官方组织集体修撰,那么自然要讲究一个实事求是,发生了什么,写进去,但是切要注意,不能带有评论和明显地情绪,这一点,蔡公要把握好尺度。”

郭某人就提了这样一个具体的要求,蔡邕对此表示认同。

“既然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皇帝认同的修史,自然应当详实完备,不添加个人看法,只看事实,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郭某人点了点头。

然后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蔡公,从《太史公书》开始,再到后来的《汉书》,我发现史家描述帝王诞生时总是喜欢些祥瑞,弄一些玄之又玄的事情,其实咱们心里都清楚那是虚构出来的,既然如此,咱们编撰的史书里,也要保留这部分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