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页

当他的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就更加要命,因为相当多有权势的部下和他一样都是名义上的汉臣,二重君主哪一重都沾不上边,没有尽忠的必要,造反也没有道德包袱。

所以郭某人才未雨绸缪,在上谷郡就利用自己开府的权力将一群核心谋士部将全部举荐,使他们统统成为自己的故吏,后来也不断的这样做。

最早的两曹两夏侯,程立,糜竺,后来的赵云,关羽,张飞,曹纯,休假期间寻访的顾雍,枣祗,戏忠,郭嘉,郭瑞。

还有鲍信推荐的于禁,自己来投靠的乐进,在青州由郑玄推荐的门人,如国渊和郗虑,主动投靠的荀彧,到兖州寻访的人才,如陈宫等。

他们身上只要没有现在还有效的故吏关系,全部都是先进入郭鹏的将军府和州牧府挂职,确立了郭某人对他们的第二重君主的身份,然后才外放做官。

等于这些人全都在郭鹏的府中任职过,领过郭鹏给他们的俸禄,现在不再担任府中职位,但是已经全都是郭某人的故吏了。

这叫郭氏故吏。

人少,但一样有用。

有了这层关系,再加上质任制度,双重保险,能够将背叛的风险降到最低,然后郭某人才把他们外放做官,带兵。

现在郭某人还是这样做。

来投靠的只要身上没有官职和已经存在的故吏关系,统统先进入自己的府中担任官职,领取自己发给他们的俸禄,自己辟召他们做官,然后再放到外面来。

很多这个时代的忠臣和他们所忠诚的主上之间都是有特殊关系的。

比如诸葛亮和刘备,诸葛亮就等于是刘备的故吏,刘备对他而言不仅是第一重君主,也是第二重君主,能不忠诚吗?

现在郭鹏麾下掌握权力的核心集团,就是以郭氏故吏为主构成的,辅以质任制度,能够让这个构成组织相当的牢固,稳妥,郭某人的权势才越来越大。

所以郭鹏要任命张辽做高官,进入核心集团,才会有那么大的质疑声和反对声。

因为张辽和郭鹏并没有任何可靠的政治联系,曾经,张辽有成为郭氏故吏的机会,但是他没有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