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页

“可也!”杨慎欣然赞许,内心多少有点小激动。

王渊突然起身:“抬上来!”

十多个仆役,抬来几个大箱子,里面堆满了龟甲和兽骨。

杨慎问道:“这是何物?”

杨慎虽然对中医有所涉猎,但中药材的“龙骨”,还真不是甲骨文的甲骨,而是古代动物的化石。说古人把甲骨文当成中药,这纯属扯淡,也可能是动物化石难寻,庸医和奸商用甲骨充数。

“河南所掘,甲骨有字。吾请金石大家辨认,竟可依稀认出一些,”王渊拿起一块甲骨,指着上面的图案说,“用修且看这一划一竖,像不像兵戈?吾猜此为上古之‘戈’字。还有这处图案,比‘田’字多出一横,会不会就是上古的‘田’字?还有这里,像是门扉,会不会是上古的‘门’字?”

杨慎蹲在那里一阵探究,仿佛被大锤砸中脑门,脑子晕乎道:“这怕是仓颉所造古字!”

众人大惊。

特别是那些对金石有研究的,纷纷扑过来查看。

古人虽然不研究甲骨文,却在宋代就开始研究钟鼎文。有一部分钟鼎文,跟甲骨文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模一样。

文征明这次抱病没有进京,却让长子文彭代其赴会。

文彭虽然年轻,但从小受父亲熏陶,对金石之道颇有研究。他拿起甲骨随便一扫,瞬间认出好几个字,激动得双手颤抖:“这便是仓颉古字,这便是仓颉古字!”

王渊哈哈大笑:“既然要复古,那就复古得彻底一些。翰林院当新设一馆,专门研究仓颉古字,咱们复古到三皇五帝之时!”

杨慎问道:“我做馆长如何?”

“可也。”王渊笑道。

复古,就是托古创新,就是思想和文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