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页

这些当然都是玩笑话,不管哪派的心学,如今都属于小众学派。彼此之间互相提携,也在分歧当中互相改进,并没有所谓的门户之见。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如此描述:“王湛两家,各立宗旨……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

也就是说,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弟子,是可以随意改换门庭的。你的学生跑来我这儿毕业,我的学生跑去你那儿毕业,全看学生自己的心意,在学问之外大家依旧是朋友。

王阳明笑着对几个好友说:“你们知道我刚到贵州,第一次遇到这孽徒时的情形吗?”

湛若水好奇道:“讲来听听。”

王阳明叙述道:“当时我穴居于山洞,这孽徒听说龙岗山来了位先生,便带着酒骑马来山上寻我。我们谈起孟子的‘心性’,他说认同朱子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我便问他:‘存何心,养何性?’当时这孽徒只有十二三岁,你们猜他是如何回答的?”

十二三岁,连性格都没固定,哪有资格谈心性?但王阳明如此问,想来必有惊人之语,这让在场之人都更加好奇。

黄绾捧哏道:“他怎么说?”

王阳明学着王渊当时的动作,说道:“他戟指向天,大言不惭,斩钉截铁:‘吾心即天心,吾性即天性,吾命即天命。存吾心,养吾性,践吾命,如是而已!”

“哈哈哈哈哈!”

众人开怀大笑,都向王渊投去嘉许的眼神。

这段话是没有错的,心性越坚定的人,越能理解此言之真义。而且出自孩童之口,更加难能可贵,谓之神童丝毫无为过。

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寻找自己的心性和天命,这正是理学、心学毕生研究和修炼的方向。

湛若水颇觉有趣地问道:“状元郎,你找到自己的天命了吗?”

王渊大义凛然道:“我德行不好,无法为天地立心;我才学不高,无法为往圣继绝学。但我可以为生民立命,可以为万世开太平,这便是我的天命,也是我正在践行的事情。”

联想到王渊两度平乱,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眼前几人不由肃然起敬。

黄绾抱拳说:“有志不在年高,若虚是真学士,心性已经比我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