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页

陈文学笑道:“不料若虚也喜好诗词,你我求学之余,可互相切磋一二。”

“哪里,哪里,”王渊连忙推脱,“我根本没学过作诗,连平仄规矩都不懂。而且,先生说诗词乃小道,还是应以时文为主。从今天起,我就要闭门读书了,三年之内都不会再写诗。”

陈文学不疑有他,肃然起敬道:“若虚向学之心,令吾佩服之至,我也应当闭门苦读!”

“呼!”

总算忽悠过去,王渊赶紧吃饭,打算吃完之后立即回房。

古代书院也是有食堂的,有八人桌,也有四人桌,标准是二人共用一荤一素。

学费、书本费、食宿费……加起来很贵,普通士子根本消费不起,这相当于古代的私立学校。

因此跟着王阳明在书院求学的,基本都出自殷实之家。普通家庭不敢住书院,只在王阳明上公开课时,跑去书院门口的大街免费旁听。

新来的士子当中,秦樾、邹木、李惟善、汪原铭、高凤鸣等人,迅速成为王大爷的超级拥趸。特别是汪原铭,这厮家里特别有钱,不仅给老师送来米面油盐,还经常周济其他同学。

王渊在吃饭的时候,又有几人坐过来,拉着他讨论诗艺,他都用之前的借口来推脱。

这不但没有得罪人,反而获得诸生敬意,毕竟诗词确属小道。

突然,诸生纷纷起立,王渊也跟着站起来。

王阳明和一个老头走进食堂,有说有笑,那老头的随从还提着一坛好酒。

“王二郎,快过来坐!”老头朝王渊喊道。

王渊立即过去,拱手问候:“先生,张按台,学生有礼了!”

这个老头名叫张贯,也是因为触怒刘瑾,被排挤到贵州当官的,跟王阳明乃同命相怜。只不过嘛,张贯的官职更大,身为贵州按察使,主管一省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