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页

眼看着关宁军一片片地倒下,吴三桂忧愤交加,一拳重重地捶在垛堞的石砖上,在他看来流贼的这种打法完全就是瞎胡闹,一点章法都没有。

假如由吴三桂指挥流贼大军来进攻,他会让弓箭手和步兵的进攻交替进行,这样的杀伤效果会更佳,自己人的伤亡会更小,同时再把大军分成几个梯次,每次进攻只投入一个梯次,中间有佯攻,有强攻,佯攻能麻痹守军的意志,强攻则能杀守军个措手不及,这样的攻击效果才会更好。

但闯贼则完全不是这套打法,这贼寇一上来就是不间断的猛攻,大有一口气把关宁军打死的架势,对于手下将士死在自己人箭下也没有丝毫的怜悯,可就是这种没有章法的打法,却把吴三桂的关宁关打得损兵折将、死伤惨重。

“唉。”

吴三桂长长地叹了口气,回头望着辽东方向,心忖建奴要是再不到来,他和关宁军可真要交待在一片石隘口了。

……

多尔衮亲率的六万建奴先头大军已经进至沙河驿,距离山海关和一片石已经不足百里,不过多尔衮还是留了个心眼,多尔衮并没有完全听信吴三桂,他不能不防,这万一要是吴三桂和流贼串通好了演的一场好戏,那他多尔衮赔上的就不仅仅只是建奴的六万精锐,还有大清国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大军进至沙河驿就停了下来,多尔衮决定等后续的大军赶到后再继续前进,同时派出大量探马向山海关方向刺探,看看那里究竟有没有发生激战?

派出去的探马当天晚上就回来了,声称山海关方向和一片石隘口方向都有杀伐声,尤其是一片石隘口方向更是杀声震天,有一骑探马还冒死登上了隘口附近的一座小山,发现隘口内有两支军队正在激战,死伤累累,不像是在演戏。

得到消息的多尔衮振奋不已,看来吴三桂是真的和流贼反目了,这对大清国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利好消息。

【声明:皇太极在位时已经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所以文中的建奴自称大清。】

更令多尔衮喜出望外的是,当天晚上吴三桂居然只带着十几骑亲兵赶到了沙河驿,并向多尔衮递交了“国书”,以大明官方的名义正式邀请清军进关剿贼,多尔衮当然知道这封“国书”是吴三桂伪造的,崇祯都已经死了,哪来的大明国书?

不过,国书是真是假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清军终于有了进关的现由,有了吴三桂和关宁军的邀请,清军入关就成了剿灭流贼,替崇祯帝报仇的“仁义之师”,而不再是之前几次进关那样,是进关掳掠的蛮夷之师了。

一旦有了“仁义之师”这顶帽子,清军在进关之后受到的反抗就会微弱得多,鼎定中原也不再是个遥远的梦想了,借助范文程和宁完我这两个铁杆汉奸,以及后来的洪承畴,多尔衮对汉文化已经相当了解了。

在多尔衮看来,汉文化是个病态的文化,他们过于看重所谓的“三纲五常、礼仪廉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这方面,汉人一贯的表现就是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对于一些实际上的利益却又往往显得很慷慨。

打个比方,明廷的那些腐吏会为了大清究竟是大明的属国还是两个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吵上许多年,他们非要争个主属之分,为此不惜打上十几二十年的口水仗,可回过头来,大清军进关掳掠了几十万大明百姓和大量财产,他们却又能熟视无睹、安之如饴。

多尔衮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病态的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