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页

关中京兆韦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但有史可查却从秦汉开始,到南北朝末期,韦氏出了个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韦孝宽。韦孝宽在西魏、北周乃至帝国初建时期,都是关陇之鼎柱,军队之灵魂,本土贵族集团之领袖。从元氏、宇文氏到杨氏,凡雄霸关陇者,必须赢得本土豪门韦氏的支持,由此可以推及韦氏权势之大,在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尊贵地位,而事实上,韦氏的确影响到了中土这一时期的历史轨迹。

韦孝宽的儿子中,名气最大的长子韦总和次子韦寿已经辞世,其中韦寿的女儿便是代王杨侑的母亲,而目前官职最为显赫的是民部侍郎韦津和太常少卿韦霁。在其他旁支中,还有治书侍御史韦云起,有内史舍人韦福嗣等等。

历代皇族与韦氏的联姻都非常密切,韦孝宽的侄子韦世康娶得便是宇文泰的女儿,而迎娶韦氏女儿的当今皇族,不仅有元德太子杨昭,还有他的弟弟齐王杨暕。今上两个儿子的妃子都出自韦氏,可见韦氏在帝国贵族中的重要地位。

这次随同西京大军东进戡乱的便是韦津,还有韦福嗣和韦福奖兄弟。韦津年近七十,属于老一辈人物,不要说卫文升了,就算裴世矩见到他也要恭恭敬敬。当今朝堂上,能够在资历、辈分上力压韦津一头的,也就是年过七十的纳言苏威了。

卫文升说要打,韦津理都不理他,直接遣使去了东都,名义上是探查敌情,实际上就是寻杨玄感谈判。

关陇人在历次政治风暴中伤亡惨重,而此次杨玄感掀起的风暴又太大,假如遂了皇帝和山东人、江左人的意愿,关陇人自相残杀,那最终便宜了谁?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韦津绝不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至于卫文升,不过是皇帝用来对付关中本土贵族的一条狗,虽然这条狗的确忠诚,但做事太不讲规矩了,不但与杨玄感结下死仇,也得罪了大部分世家贵族。刨人祖坟,鞭尸焚骨,这是大忌讳,如此狠毒之人,岂能得到好下场?

卫文升自知犯了众怒,就算此次立功了,但谁敢说皇帝就不会因为他刨人祖坟一事而心生杀意?所以他也很识趣,表明立场后就闭紧了嘴巴,反正西京大军已经到了东都战场,反正已经刨了杨玄感的祖坟,双方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再无言和结盟之可能,所谓的谈判,不过就是拖延时间而已,无损大局。

这边信使刚刚派出去,那边杨玄感的使者也到了。胡师耽秘密而来,与老友韦福嗣密议。

然而,就在这天夜里,司马同宪也到了渑池,并拜会了韦津。当韦津得知东都局势的具体变化,以及河内正倾尽全力拱卫东都之后,他的立场马上就变了。很显然,这场风暴与其说是杨玄感掀起的,倒不如说是皇帝暗中推动的,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摧毁朝堂上的所有保守势力,为激进改革打通坦途。所以,韦津的想法就如杨恭仁、裴弘策一样,当务之急是最大程度的保全保守势力,为此,必须拿到平叛的功劳,必须在风暴过后的清算中竖起一张坚固的盾牌。

二十五日凌晨,韦津与李丹、韦福嗣、苏世长等人商议之后,遂决定向杨玄感发动攻击。

卫文升大喜过望,当即做出部署,亲率两万人马为选锋,攻打新安、慈涧一线。李丹与韦津则率两万人马为后军,随后跟进。

二十六日,卫文升与叛军激战慈涧道,杨玄感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李子雄建议杨玄感暂缓攻击东都,以偏师牵制北邙山,以主力集结于谷水一线,以优势兵力击败西京大军,如此东都战局可定,而西京空虚,唾手可得。

李密则更直接,建议马上攻打西京,为此他献计杨玄感,兵分两路,一路把西京大军诱到北邙山,做出决战态势,同时再度拿下慈涧道,以确保西进入关之路,而另一路则乘机杀进关中,拿下西京,继而据关陇之险以图王霸大业。

杨玄感接受了李子雄的计策。当前西京空虚,的确是攻占西京的最好机会,但四万西京大军对己方所造成的威胁太大,一旦卫文升尾随追杀,或者在东都城下击败己方的牵制军队,那么己方还能否攻占西京?或者攻下了,是否有足够兵力守住?所以,若能在东都城下击败西京大军,则所有难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