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页

政治是残酷的,可以抹杀一切,但有些感情却是真实存在的,抹杀不了,比如杨氏和司马氏做为河洛大世家,在过去几百年历史中所建下的深厚情谊,比如司马消难的子孙和杨忠的子孙们所建下的亲密关系。先帝和司马消难即便反目成仇,疯狂打击司马氏,但在其晚年,还是顾念旧情,善待司马氏。今上也是一个念旧之人,对司马氏也非常照顾,比如司马消难的庶出孙子司马德戡,就深得今上的信任和器重,如今更是以武贲郎将出任骁果第一军统帅。

当初司马消难的长子流配敦煌,死于战乱,全家罹难,这对司马氏来说是个灾难,而今上或许因此心怀歉意。这份歉意假如和伽蓝联系到一起,那的确可以解释皇帝对他的恩宠。

一个官奴婢出身的西北戍卒,在流配之后不但予以赦免,官复原职,数月后其官阶更是由从六品连跳两级到从五品,其麾下三百骑士更是在禁军独立建制并直接隶属备身府,这事除了皇帝,谁能办成?皇帝甚至还亲自赐予龙卫番号,这等于向天下人昭告,伽蓝和龙卫统是他的亲信。试问,伽蓝凭什么赢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以裴世矩的权势,是否可以做到这一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崔逊的一句话提醒了薛德音。伽蓝不承认自己的大姓没有关系,没有证据证明伽蓝的大姓也没有关系,甚至皇帝和裴世矩、薛世雄都故意隐瞒伽蓝的身世也没有关系,其实大家已经在此事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伽蓝是裴世矩的人,而且他还赢得了薛世雄的信任,再加上皇帝的恩宠,伽蓝手上的隐权力非常惊人,如果再加上他在西北传奇般的声望,他与西北沙门特殊的关系,还有与楼观道、陇西李氏之间因共同利益而形成的默契,那么,他的实力确实不可小觑。

皇帝为什么让他带着龙卫统赶赴黎阳?裴世矩为什么告诉他诸多机密?答案不言而喻,皇帝和裴世矩都认为伽蓝有实力完成他们所赋予的使命。

薛德音想知道伽蓝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为此,他摆正了心态,他把伽蓝放在世家子弟的位置上,至于伽蓝是不是世家子弟,又是哪家后代,正如崔逊所说,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伽蓝沉默不语。裴世矩对他说了甚?什么都没有说。

当日在行宫,是他告诉裴世矩有关杨玄感阴谋叛乱之事,至于裴世矩之前是否有所耳闻甚至已经做好布局,他不知道,而裴世矩也没有一句这方面的暗示,甚至就连薛世雄也不过暗示他要南下黎阳而已。

裴世矩唯一给他的就是因“造势”而产生的隐权力,而他也利用这种隐权力成功地欺骗了游元和崔逊,让两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并以此错误判断为基础拿出对策,至于能否达到伽蓝所预期的目标,他也不知道,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先生与崔监察的交情似乎……”

伽蓝没有回答薛德音的问题,而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疑问。崔逊为何如此信任薛德音?

这个问题很重要,薛德音马上给予了答案,“某的母亲来自博陵崔氏,与邺公(崔弘度)、黄台公(崔弘升)乃一脉所出。邺公的妹妹就是秦孝王(杨俊)妃。黄台公的女儿则是元德太子(杨昭)妃。崔氏和皇族的关系非常亲密,故高齐亡后,某家大人因秦孝王和崔氏而入中枢。”

薛德音把崔氏与帝国三代皇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做了一番详细的解释。

崔氏因第一代皇统之争而倒,薛道衡也是一样,而且他因为与崔氏是姻亲,与太子杨勇、秦孝王杨俊都扯上了关系。今上继位后,他再次因为崔氏的关系被卷进了第二代皇统之争,而齐王杨暕失势的背后与这位文翰泰斗、时任司隶大夫主掌巡察京畿内外的台阁大臣有着直接关联,再加上薛道衡反对新政,激怒了今上,试想他不死,谁死?

萧皇后只有两子,一个是元德太子杨昭,一个是齐王杨暕。中土的继承制度中,遵循的嫡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其中第二句的意思就是不论年龄大小,必须以尊贵者之子做继承人,比如正妻无子,那么嫔妃之子中,就以地位最贵者之子为继承人。杨昭薨亡,理所当然由杨暕继承皇统。然而,在中土分裂的时代,法度严重缺失,篡位谋国都成了家常便饭,更不要说继承制度了,所以,崔氏和那些当初坚决支持太子的世家权贵考虑到自身利益,坚决不让齐王杨暕入主东宫以免将来遭到报复,更有甚者直接提出让皇长孙燕王杨倓继承皇统。

围绕着皇统所展开的“搏杀”,皇帝难道不知道?他这一代五个兄弟中,为了争夺皇位,老大和老三都死了,老四和老五废黜为民终生禁锢,而陪葬的贵族官僚和无辜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难道第二代皇统的争夺还要重演当年兄弟阋墙的悲剧?皇帝决定等一等也是对的,他正值春秋盛年,不出意外的话还能活不少年,等到新政步入正轨,世家权贵对帝国的影响力日趋削弱,他在帝国只手遮天一言九鼎,皇权空前强大,再定皇统也不迟,最起码可以减少很多因皇统而产生的政治风暴,最大程度地稳定帝国,而稳定是推行新政所必须的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