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页

中原、河北、山东、两淮和江东等地都出现了坑杀叛逆的血腥事件,尤其两淮的楚王公子昌和江东的吴王公子高,下令坑杀的叛逆都在万人以上,而受到连累的无辜民众多达几十万,其中就包括了不少名士大贤和他们的弟子门生。

按照始皇帝的要求,这些关东叛逆或被发配到北疆,或被流放至岭南,绝不允许继续留在关东为祸。

这场风暴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才逐渐平息,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以极其强硬的手段摧毁了传承数百年的儒家、道家等诸子学术,独尊法学,捍卫了“法治”,《韩非子》一书更是做为法家学术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大秦继续行进在“法治”轨道上夯实了基础。

※※※

这一年的冬天,北部疆域无战事,匈奴人也没有攻击河西大月氏,而是忙于平定内部的叛乱。

攘外必先安内,匈奴人也不例外,这给了秦人实施“以夷制夷”策略的时间。秦人在西北疆暗中帮助大月氏加强防御实力,在东北疆则议和安抚东胡诸族,怂恿他们反击匈奴,而在代北等地,秦人借助边市回易,借助双方商贸的往来,以重利诱惑依附匈奴的楼烦、林胡、澹林等诸种部落,或暗中策反,或激化其内部矛盾以挑起争斗。

边塞战事的停息给北疆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各边郡在有限的中央财政支持和蓼园一系的巨贾们的持续投入下,开始从恢复期缓慢转向发展期。

大秦本土郡县自实施“轻赋薄徭”之策两年多后,因为风调雨顺和局势稳定,再加上中央政策对本土国民的倾斜,导致本土国力的恢复速度大大加快。

太子扶苏和右丞相隗状在春耕之后返回咸阳,把巴蜀、荆宛和江南等地的粮食连获丰收,国民正在摆脱苦难的消息奏报于始皇帝,始皇帝欣慰万分。

关东地区的国力恢复速度不尽人意,一方面这和关东地区频繁动荡的局势有关,另一方面则和统一前后秦人对关东地区的疯狂掠夺有关,如今中央为了统一中土文化和稳定关东局势,又给了地方郡国更大的权力,而地方势力为了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果断加大了对关东民众的盘剥,这导致关东国力恢复的速度越来越慢。

同样是“与民休养、轻赋薄徭”的政策,但在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官员去执行,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

※※※

始皇帝三十二年夏,天下郡县奏报,大秦本土形势一片大好,关东地区的形势正在好转,帝国似乎已经走上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然而,始皇帝和“集权”贵族集团却看到更大的危机正扑面而至。

关东郡国如愿以偿地扩大了自身的权力,占据了更多的财赋,而这些权力和财赋在帮助他们增加镇戍力量以保证地方稳定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自身的实力。按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关东郡国的力量就强大了,如果他们联手,足以抗衡中央。

遏制和打击关东郡国力量发展的办法不是没有,但任何一个损害到他们利益的政策都会遭到强有力的抵制,这种对抗直接危及到了关东地区的稳定,危害到了帝国和平统一的局面,也影响和阻碍到了帝国国力的恢复,所以咸阳现在不能主动出击,只能维持目前的政策,先把大秦本土稳固起来,把中央权威建立起来,等到中央财政危机解决了,咸阳有了充足的财赋,再出手镇制。

这里面还有个前提,那就是北疆局势要始终保持稳定。